iT邦幫忙

2025 iThome 鐵人賽

DAY 18
0
生成式 AI

AI-Driven Development - 個人開發者的敏捷實踐系列 第 18

Day 18 - AI Product Manager - PRD 規格撰寫的 AI 革命

  • 分享至 

  • xImage
  •  

經過前面 17 天,我們已經掌握了各種 AI 工具的使用,也體驗了不同的開發模式。現在要進入筆者心心念念的 AI-DLC Sprint 核心環節了!

今天要談的是整個 Sprint 的第一環:PRD(Product Requirements Document)規格撰寫。這個環節為什麼重要?因為它決定了後面所有 AI 能不能正確理解你要做什麼。

還記得之前跟大家分享過,我在傳統開發流程中最痛苦的就是需求討論。好不容易寫完 PRD,每個人的理解還是不一樣:

  • PM 說的「快速」= 使用者體驗要流暢
  • 老闆理解的「快速」= 明天就要上線
  • 工程師實作的「快速」= 能動就好,效能之後再優化
  • 客戶期待的「快速」= 按下去立刻有反應

這就是為什麼我要發展 AI-DLC Sprint,讓 AI 來當這個翻譯官!

AI-DLC Sprint 的 PRD 新思維

在我的 AI-DLC Sprint 中,PRD 不再是那種沒人想看的厚重文件,而是:

1. AI 的溝通語言

不是寫給人看的,是寫給 AI 看的。既然後面所有環節都要 AI 協作,那 PRD 就要用 AI 能精準理解的方式來寫。

2. 活的知識載體

PRD 會隨著專案演進不斷更新,而且每次更新都會自動同步到所有相關環節。不再有「文件過期」的問題。

3. 自動化的起點

一份好的 PRD,可以自動產生:

  • User Stories(下一篇會講)
  • UI Wireframe(Day 20)
  • Test Cases(Day 21)
  • 甚至初版程式碼(Day 22)

AI PM 的三步驟魔法

Step 1:讓 AI 來問你問題(而不是你寫文件)

這是我最得意的發現!與其痛苦地盯著空白文件不知道怎麼開始,不如讓 AI 來採訪你:

# 我常用的 AI PM 初始化 Prompt

你現在是一位資深產品經理,要幫我釐清產品需求。
請用以下順序來問我問題,每次只問一個類別,等我回答後再繼續:

1. 核心問題
   - 你想解決什麼問題?
   - 現在的痛點有多痛?(1-10分)
   - 不解決會怎樣?

2. 用戶輪廓
   - 誰會用這個產品?
   - 他們現在怎麼解決這個問題?
   - 他們願意付多少錢解決?

3. 成功定義
   - 怎樣算成功?
   - 有什麼可以量化的指標?
   - 最小可行產品要有哪些功能?

根據我的回答,幫我生成一份結構化的 PRD。

Step 2:根據開發模式調整 PRD 結構

這是 AI-DLC Sprint 的精髓 - 同樣的需求,不同開發模式要不同的 PRD 寫法:

TDD 模式(測試先行)

當品質是第一優先時:

#### TDD 版 PRD 重點
1. 測試情境
   - Happy Path 測試案例
   - Edge Cases 列表
   - 錯誤處理場景
   
2. 預期行為
   - Given-When-Then 描述
   - 測試資料集
   - Mock 資料規格

BDD 模式(行為驅動)

當要跟非技術人員溝通時:

#### BDD 版 PRD 重點
1. 使用者故事場景
   Feature: 使用者登入
   Scenario: 成功登入
     Given 我在登入頁面
     When 我輸入正確的帳號密碼
     Then 我應該看到首頁
     
2. 業務價值描述
   - 為什麼用戶要這個功能
   - 帶來什麼商業價值
   - 成功的用戶行為是什麼

DDD 模式(領域驅動)

當系統很複雜時:

#### DDD 版 PRD 重點
1. 領域模型
   - 核心領域概念
   - Bounded Context 劃分
   - 聚合根定義
   
2. 領域語言字典
   - 業務術語 = 技術術語對照
   - 領域事件清單
   - 不變規則(Invariants)

Step 3:AI 幫你查漏補缺

寫完初版 PRD 後,最重要的是讓 AI 幫你檢查:

# PRD 完整性檢查 Prompt

請檢查這份 PRD 並回答:
1. 有哪些重要但沒提到的部分?
2. 有哪些可能的風險沒考慮到?
3. 有哪些地方可能造成理解歧義?
4. 如果你是工程師,還需要知道什麼才能開始開發?

請列出具體的改進建議。

我的獨門密技:多版本 PRD 策略

這招超好用!同一個需求,我會讓 AI 生成三個版本:

版本對比法

# 多版本生成 Prompt

基於剛才的需求討論,請生成三個版本的 PRD:

1. MVP 版(7天內要上線)
   - 只保留核心功能
   - 可以用現成工具組合
   - 允許手動操作的部分

2. 標準版(1個月開發期)
   - 包含主要功能
   - 良好的使用者體驗
   - 基本的自動化

3. 理想版(不限時間預算)
   - 完整功能
   - 極致的用戶體驗
   - 全面自動化與智能化

用表格比較這三個版本的:
- 功能差異
- 開發成本
- 技術難度  
- 預期效益
- 風險等級

這樣做的好處是:

  1. 老闆看到成本差異,會比較理性
  2. 團隊可以階段性交付,壓力較小
  3. 隨時可以根據資源調整目標

實戰演練

今天筆者的另一個系列有提到如何在實際產品中撰寫實際的 PRD,有興趣可以參考:AI-Driven Development 實戰篇:30 天 Side Project 開發全紀錄:Day 4 - AI-DLC Sprint 實戰:MenuBar Todo 的 PRD 速成魔法

PRD 的 AI 升級檢查表

我整理了一個檢查表,確保 PRD 真的能被 AI 理解並轉化:

基本要素

  • [ ] 有明確的問題陳述(Problem Statement)
  • [ ] 有可量化的成功指標(Success Metrics)
  • [ ] 有具體的用戶場景(User Scenarios)
  • [ ] 有優先級排序(Priority)
  • [ ] 有時程預估(Timeline)

AI 友善要素

  • [ ] 使用結構化格式(JSON/YAML/Markdown)
  • [ ] 專有名詞有明確定義
  • [ ] 範例資料完整

可執行要素

  • [ ] 可以直接轉成 User Story
  • [ ] 可以生成測試案例
  • [ ] 可以產生 API 規格
  • [ ] 可以製作 Wireframe
  • [ ] 可以估算開發時間

實際效益(真實數據)

自從我開始用這套方法後:

時間節省

  • 傳統 PRD:2-3 天的會議 + 撰寫
  • AI-DLC PRD:30-45 分鐘搞定
  • 節省 93% 時間

品質提升

  • 需求變更次數:從平均 5-6 次降到 1-2 次
  • 理解偏差:從 40% 降到不到 5%
  • 文件更新:自動同步,不再有版本問題

目前是在個人開發跟小團隊上嘗試,希望未來有機會導入到大團隊中

今天的重點回顧

  1. PRD 是 AI-DLC Sprint 的靈魂:它決定了後面所有 AI 協作的品質
  2. 讓 AI 問你,而不是你寫文件:用對話的方式產生 PRD 更自然
  3. 不同開發模式要不同 PRD:SDD 重規格、TDD 重測試、BDD 重行為、DDD 重領域
  4. 多版本策略超好用:MVP、標準、理想三版本,讓決策更理性
  5. 檢查表很重要:確保 PRD 真的能被 AI 使用

明天預告

明天要進入 Day 19:AI Scrum Master - User Story 拆解的藝術

我會分享如何讓 AI 把一份 PRD 自動拆解成:

  • 完美切分的 User Story
  • 自動估點(而且蠻準的)
  • Dependencies 自動識別
  • Sprint 容量最佳化分配

最精彩的是,我會展示如何把 4 小時的 Sprint Planning 壓縮到 15 分鐘!


上一篇
Day 17 - AI 工具實戰:Claude Code 從零到上手
系列文
AI-Driven Development - 個人開發者的敏捷實踐18
圖片
  熱門推薦
圖片
{{ item.channelVendor }} | {{ item.webinarstarted }} |
{{ formatDate(item.duration) }}
直播中

尚未有邦友留言

立即登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