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前面 17 天,我們已經掌握了各種 AI 工具的使用,也體驗了不同的開發模式。現在要進入筆者心心念念的 AI-DLC Sprint 核心環節了!
今天要談的是整個 Sprint 的第一環:PRD(Product Requirements Document)規格撰寫。這個環節為什麼重要?因為它決定了後面所有 AI 能不能正確理解你要做什麼。
還記得之前跟大家分享過,我在傳統開發流程中最痛苦的就是需求討論。好不容易寫完 PRD,每個人的理解還是不一樣:
這就是為什麼我要發展 AI-DLC Sprint,讓 AI 來當這個翻譯官!
在我的 AI-DLC Sprint 中,PRD 不再是那種沒人想看的厚重文件,而是:
不是寫給人看的,是寫給 AI 看的。既然後面所有環節都要 AI 協作,那 PRD 就要用 AI 能精準理解的方式來寫。
PRD 會隨著專案演進不斷更新,而且每次更新都會自動同步到所有相關環節。不再有「文件過期」的問題。
一份好的 PRD,可以自動產生:
這是我最得意的發現!與其痛苦地盯著空白文件不知道怎麼開始,不如讓 AI 來採訪你:
# 我常用的 AI PM 初始化 Prompt
你現在是一位資深產品經理,要幫我釐清產品需求。
請用以下順序來問我問題,每次只問一個類別,等我回答後再繼續:
1. 核心問題
- 你想解決什麼問題?
- 現在的痛點有多痛?(1-10分)
- 不解決會怎樣?
2. 用戶輪廓
- 誰會用這個產品?
- 他們現在怎麼解決這個問題?
- 他們願意付多少錢解決?
3. 成功定義
- 怎樣算成功?
- 有什麼可以量化的指標?
- 最小可行產品要有哪些功能?
根據我的回答,幫我生成一份結構化的 PRD。
這是 AI-DLC Sprint 的精髓 - 同樣的需求,不同開發模式要不同的 PRD 寫法:
當品質是第一優先時:
#### TDD 版 PRD 重點
1. 測試情境
- Happy Path 測試案例
- Edge Cases 列表
- 錯誤處理場景
2. 預期行為
- Given-When-Then 描述
- 測試資料集
- Mock 資料規格
當要跟非技術人員溝通時:
#### BDD 版 PRD 重點
1. 使用者故事場景
Feature: 使用者登入
Scenario: 成功登入
Given 我在登入頁面
When 我輸入正確的帳號密碼
Then 我應該看到首頁
2. 業務價值描述
- 為什麼用戶要這個功能
- 帶來什麼商業價值
- 成功的用戶行為是什麼
當系統很複雜時:
#### DDD 版 PRD 重點
1. 領域模型
- 核心領域概念
- Bounded Context 劃分
- 聚合根定義
2. 領域語言字典
- 業務術語 = 技術術語對照
- 領域事件清單
- 不變規則(Invariants)
寫完初版 PRD 後,最重要的是讓 AI 幫你檢查:
# PRD 完整性檢查 Prompt
請檢查這份 PRD 並回答:
1. 有哪些重要但沒提到的部分?
2. 有哪些可能的風險沒考慮到?
3. 有哪些地方可能造成理解歧義?
4. 如果你是工程師,還需要知道什麼才能開始開發?
請列出具體的改進建議。
這招超好用!同一個需求,我會讓 AI 生成三個版本:
# 多版本生成 Prompt
基於剛才的需求討論,請生成三個版本的 PRD:
1. MVP 版(7天內要上線)
- 只保留核心功能
- 可以用現成工具組合
- 允許手動操作的部分
2. 標準版(1個月開發期)
- 包含主要功能
- 良好的使用者體驗
- 基本的自動化
3. 理想版(不限時間預算)
- 完整功能
- 極致的用戶體驗
- 全面自動化與智能化
用表格比較這三個版本的:
- 功能差異
- 開發成本
- 技術難度
- 預期效益
- 風險等級
這樣做的好處是:
今天筆者的另一個系列有提到如何在實際產品中撰寫實際的 PRD,有興趣可以參考:AI-Driven Development 實戰篇:30 天 Side Project 開發全紀錄:Day 4 - AI-DLC Sprint 實戰:MenuBar Todo 的 PRD 速成魔法
我整理了一個檢查表,確保 PRD 真的能被 AI 理解並轉化:
自從我開始用這套方法後:
目前是在個人開發跟小團隊上嘗試,希望未來有機會導入到大團隊中
明天要進入 Day 19:AI Scrum Master - User Story 拆解的藝術
我會分享如何讓 AI 把一份 PRD 自動拆解成:
最精彩的是,我會展示如何把 4 小時的 Sprint Planning 壓縮到 15 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