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AI-DLC Sprint 框架中,User Story 的拆解是第二環節的核心能力。今天我們將深入探討如何讓 AI 執行 Scrum Team 的職責,協助團隊進行精準的需求拆解、Story Point 估算,以及依賴關係管理。
傳統的敏捷開發 Scrum Team 會由 PO 定義價值、提出需求,Team 進行技術層面的拆解,架構師會主導拆解,而 AI 的 User Story 可以直接取代一整個流程,寫好 User Story 並且遵循 INVEST 原則幫助我們進行拆解。
一個好的 User Story 必須回答三個關鍵問題:
這就是經典的三段式結構:As a [角色] I want [功能/需求] So that [價值/目的]
角色不應該只是「使用者」或「管理員」這麼簡單。好的角色定義應該包含:
功能描述要避免過於技術性,但也不能太模糊。關鍵是找到適當的平衡點。
So that 子句經常被忽視,但它其實是 User Story 的靈魂。好的價值陳述能幫助團隊:
再讓 AI 拆解 Story 時,會讓 AI 嚴格遵循 INVEST 原則,確保每個 Story 都具備以下特質:
每個 Story 都能獨立開發和交付,不會因為其他 Story 的延遲而受阻。AI 會特別檢查 Story 之間的耦合度,建議如何降低相互依賴。
Story 描述「做什麼」而非「怎麼做」,保留實作的彈性空間。AI 會提醒團隊避免在 Story 中加入過多技術細節。
每個 Story 都必須為使用者或業務帶來明確價值。AI 會評估 Story 的商業價值,並建議優先順序。
Story 必須清晰到足以估算工作量。當 Story 過於模糊時,AI 會要求更多細節或建議進一步拆解。
確保 Story 能在一個 Sprint 內完成。AI 會根據團隊的歷史 velocity 來判斷 Story 是否過大。
必須有明確的驗收條件。AI 會自動生成建議的測試案例和驗收標準。
Story Point 是相對估算,不是絕對的時間單位。重點在於比較不同 Story 的相對複雜度。
團隊應該選擇一個大家都理解的 Story 作為基準(通常是 3 或 5 點),其他 Story 都相對於這個基準來估算。
所有其他 Story 都問:「這比建立 CRUD 頁面簡單還是複雜?複雜多少?」
Planning Poker 的 AI 輔助,AI 可以在團隊進行 Planning Poker 時提供:
在 Test-Driven Development 模式下,AI 會為每個 Story 規劃三階段的開發流程:
先撰寫失敗的測試案例,明確定義期望的行為。AI 會根據驗收條件,自動建議需要的測試案例。
實作最簡單的程式碼讓測試通過。AI 會提醒開發者不要過度設計,專注於通過測試。
在測試保護下優化程式碼。AI 會識別重複的程式碼、過長的函式、違反 SOLID 原則的設計。
Behavior-Driven Development 強調從使用者行為出發。AI 會將 Story 轉換為 Gherkin 格式的測試場景:
Feature:使用者登入
這種場景化的描述讓所有團隊成員都能理解需求,減少溝通成本。
在 AI-DLC Sprint 框架的第二環節中,所有這些能力會整合運作:
可以參考筆者另一系列:AI-Driven Development 實戰篇:30 天 Side Project 開發全紀錄,實際將 AI-DLC Sprint 中的 User Story 利用 AI Agent 落地。
今天我們學習了 AI 如何像經驗豐富的 Scrum Master 一樣,協助團隊進行 Story 拆解和 Sprint 規劃:
這些能力讓團隊能夠更精準地規劃 Sprint,減少估算偏差,提高交付的可預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