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讀到第 7 品〈無得無說分〉。這一段很特別,佛陀問須菩提:「你覺得我有沒有真的得到最高的智慧?我有沒有真的在教大家一個固定的法?」聽起來有點矛盾對吧?佛不是在講法嗎?但這裡的意思是:佛法不是一個死死的規則,不是可以抓在手裡的東西,而是一種不斷流動的智慧。
第 7 品 無得無說分: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
`須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
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
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是梵語的音譯,意為「無上正等正覺」,指佛教中最高、最圓滿的覺悟境界,為佛陀所證得的智慧。 證得此覺悟即是成佛,是佛教修行所追求的至高目標。阿耨多羅(Anuttara)
:意為「無上」、「至高」。三藐(samyak)
:意為「正」、「平等」。三菩提(sambodhi)
:意為「正覺」、「普遍的智慧」、「了悟」。
想像你在學游泳。
教練會告訴你:「手要怎麼划、水裡怎麼換氣、腳怎麼踢。」
但等你真的會游泳時,你會發現:游泳不是死背教練的口訣,而是你在水裡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
佛法也是這樣。
佛講了很多經文、比喻和方法,但那些不是「佛法的本體」,而是幫助我們靠近真理的工具。
一旦你真的「體會」到,文字和方法反而不重要了。
所以佛才會說:
「我沒有固定的法可以教你們;如果你覺得我講的每一句話都是唯一的標準答案,那你就誤會了。」
佛法像程式碼的框架(framework):
你可以用 Django、Rails、Spring、Flutter,重點不是那個框架,而是你解決問題的能力。
如果只死守某個框架,不懂背後的原理,一旦換了新環境就會卡死。
佛說的「無得無說」,就像軟體工程裡的「抽象化」:
不是讓你死背 API,而是理解設計背後的思路。
真正的高手,不是「照本宣科」的人,而是能舉一反三,靈活應用的人。
生活也是這樣:
不要執著「一定要照著某個公式走」,否則遇到新情境就無法應對。
佛法不是公式,而是智慧;程式不是語法,而是思維。
這一品提醒我們:
佛不是在「給一個答案」,而是在「引導我們自己去體會」。
就像學游泳一樣,教練不能替你下水;佛法也是,文字只是指路牌,真正的覺悟要自己去感受。
在 IT 的世界,懂得「無得無說」,代表不執著於某一種工具或技術,而是能掌握原理,隨時調整、隨時應用。
這樣的靈活,才是真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