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邦幫忙

2025 iThome 鐵人賽

DAY 6
1
IT 管理

新手挑戰 30 天:IT 管理各個面向的學習筆記系列 第 6

Day 6:專案管理三角形:時間、成本、範疇

  • 分享至 

  • xImage
  •  

專案管理三角形(Project Management Triangle)由 時間(Schedule)、成本(Cost) 和 範疇(Scope) 三個元素構成,決定了專案的品質與成功與否。這三者的關係就像連動的齒輪:當其中一個被調整,其他兩個也必須配合,否則整個專案可能失衡。

1. 三角形的三個邊

https://ithelp.ithome.com.tw/upload/images/20250919/201786891gQeImErvX.png

範疇(Scope)

  • 定義:專案要完成的工作範圍與成果,包括功能、品質標準和交付細節。
  • 重點:範疇愈大、愈複雜,就需要更多資源和時間。
  • 例子:如果公司原本只打算開發一個基本的行動 App,但中途加入「會員系統」、「推播通知」和「數據分析儀表板」等新功能,這就是範疇擴張。若不增加預算或拉長時程,品質與交付將受到威脅。

成本(Cost)

  • 定義:完成專案所需的一切資源,包括金錢、設備、人力與時間。
  • 重點:預算不足時,要麼減少範疇,要麼延長時程;反之,若願意投入更多成本,就能在原計畫時間內擴大範疇或提升品質。
  • 例子:一間小型製造商打算建立 IoT 監控系統。若投資人突然削減預算,團隊可能得用更經濟的感測器、減少即時監控功能,或拉長開發時間以分散支出。

時間(Schedule)

  • 定義:專案的完成期限與每個階段的時程。
  • 重點:縮短時程通常需要更多資源或減少工作範圍;而增加時程,則可能增加機會成本或市場風險。
  • 例子:一家電商公司原定六個月推出網站,但因應競爭對手提前上線,他們只能在四個月內完成。這代表他們需要投入額外預算(更多工程師、加班),或刪減某些非核心功能。

2. 三者如何互相影響

  • 範疇 與 成本 / 時間:正向關係

    範疇擴大 → 成本和時間必須增加。

    範疇縮小 → 成本和時間可減少。

  • 時間 與 成本:反向關係

    想要更快完成 → 必須投入更多成本(加班、增聘人手)。

    想降低成本 → 需要延長時程或減少範疇。

這就是為什麼專案經理需要不斷調整與協調,以免「鐵三角」失衡。

3. 例子:網站改版專案

一家中型企業計畫在半年內改版公司官網:

  • 原始計畫:範疇包含新設計、內容管理系統整合,以及多語系支援,預算為 200 萬台幣。
  • 變數出現:行銷部門臨時要求加入「會員系統」和「線上客服」,範疇擴大。
  • 可能調整
    • 延長時程:由 6 個月改為 8 個月。
    • 增加成本:預算由 200 萬提高至 250 萬。
    • 刪減其他功能:例如暫緩多語系支援,以維持時間和成本。

這個例子說明,只要任一角(範疇)被移動,其他角(時間與成本)也必須相應調整。

4. 專案經理的平衡術

  • 明確需求:在專案開始前,確定範疇並取得所有關係人簽核,以避免範疇潛變。
  • 設定優先順序:當三者無法同時滿足時,決定哪一邊是「不可動」的(例如上市時程)。
  • 持續監控:定期檢視進度、成本與需求變更,及早調整。
  • 善用緩衝:為時程和預算預留彈性,以應對不可預期的變動。
  • 定期檢討:持續檢視進度、成本與風險,必要時做出快速調整。

5. 品質在三角形中的位置

雖然三角形通常用時間、成本、範疇來表示,但品質(Quality) 其實位於三角形的中心。變更任一邊都會影響品質:

  • 縮短時程 → 減少測試,增加缺陷風險。
  • 降低成本 → 可能用較廉價的資源,導致品質下降。
  • 擴大範疇 → 若未投入額外資源,品質可能被稀釋。

專案管理三角形 不是限制創意的枷鎖,而是幫助團隊理解取捨的工具。掌握這三個因素的動態平衡,能讓專案經理在面對壓力與變動時,做出更合理的決策。當時間緊迫、預算有限或範疇改變時,提醒團隊:品質取決於三者的協調,而非單一變數。熟練地管理這個「鐵三角」,是專案成功的關鍵所在。


上一篇
Day 5:從效率到風險:AI 如何改變 IT 管理的遊戲規則
下一篇
Day 7:認識 SDLC(軟體開發生命週期)的基本流程
系列文
新手挑戰 30 天:IT 管理各個面向的學習筆記9
圖片
  熱門推薦
圖片
{{ item.channelVendor }} | {{ item.webinarstarted }} |
{{ formatDate(item.duration) }}
直播中

尚未有邦友留言

立即登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