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邦幫忙

2025 iThome 鐵人賽

DAY 20
0

回顧這10天的開發軌跡,我們成功建立了完整的門市系統原型:產品查詢支援多倉庫篩選,客戶管理整合歷史記錄,訂單系統具備暫存比較機制,退換貨處理完整的業務邏輯。更重要的是,通過原型整合測試發現了跨功能協作的盲點,並在後續的優化中建立了系統性思考模式。這10天不只是功能的累積,更是AI協作能力的質的飛躍。

AI協作效率的量化分析

對比第一階段的摸索期,第二階段的協作效率有了顯著提升。平均每個功能的開發時間從第一階段8-10輪迭代降到3-5輪,主要原因是建立了完整的設計規範體系和成功案例庫。更重要的發現是,從Day10開始的Claude到Cursor工具轉移並沒有影響協作效率,這證實了方法論比工具更重要的假設。當我們建立了明確的設計規範、業務邏輯文檔和協作模板後,AI工具的差異變得不那麼關鍵。

跨功能整合的最大學習

Day15的原型整合測試是整個階段最重要的轉折點。當我發現四個精美的功能頁面之間缺乏有機連結時,才真正理解原型設計不只是單一功能的完善,更是系統性流程的驗證。這個發現讓我從「功能孤島思維」轉向「流程協作思維」,開始思考跨頁面的資料流轉、業務邏輯銜接、使用者體驗連續性。這種系統性思考模式成為後續所有設計決策的基礎。

邊界控制的協作智慧

Day17的完成度邊界管理是AI協作最重要的能力突破。我學會了控制AI的完善傾向,讓協作重點聚焦在原型驗證的核心目標上。通過明確的量化標準(如0.3秒transition限制)和禁止清單,AI能夠準確理解「剛好夠用」的標準。這種邊界控制不是限制創意,而是讓創意能量投注在最關鍵的地方,避免在非核心功能上過度投資。

實作案例:AI協作復盤檢查清單

讓我展示如何用AI進行系統性的階段復盤,這個方法可以應用到任何專案的階段性回顧中。

基於過去10天的AI協作原型開發經驗,進行第二階段復盤分析:

分析範圍:Day11-20的協作記錄
- 產品查詢系統(Day11)- 業務邏輯理解的突破
- 客戶管理原型(Day12)- 資料呈現策略的優化  
- 訂單系統原型(Day13)- 工作流程視覺化的挑戰
- 退換貨原型(Day14)- 例外情境的完整處理
- 原型整合測試(Day15)- 系統性思考的重要轉折
- UX優化(Day16)- 人機協作分工的清晰化
- 邊界控制(Day17)- AI完成度管理的方法建立
- 響應式調整(Day18)- 技術限制的現實認知
- 驗證策略(Day19)- 溝通導向設計的價值確認

復盤重點:
1. 協作效率提升的關鍵因素
2. 遭遇的主要挑戰和解決方案
3. AI能力邊界的清晰認知
4. 可復用的成功模式識別
5. 第三階段的改善建議

輸出格式:
- 成功經驗總結(具體的方法和模式)
- 問題根源分析(為什麼會遇到這些挑戰)
- 協作方法論提煉(可在其他專案應用的原則)
- 下階段策略建議(基於當前經驗的改善方向)

技術要求:請保持HTML、CSS、JS分離的檔案結構分析框架

這種復盤檢查讓AI幫助我們客觀分析協作過程,識別成功模式和改善空間,將經驗系統化為可復用的方法論。

響應式設計的AI協作挑戰

Day18的響應式調整讓我清楚認知到AI在視覺細節處理上的局限性。AI擅長邏輯結構和功能實現,但在像素級的版面調整、視覺層級優化方面仍需要人工介入。這個認知幫助我建立了更現實的協作期望:AI負責大架構和邏輯實現,人工負責細節優化和視覺調校。這種分工模式在後續的專案中都能有效應用。

驗證策略的前瞻價值

Day19建立的原型驗證策略具有重要的前瞻價值。我們不是為了驗證「好不好用」,而是確保原型能有效服務兩個目標:與利害關係人溝通的媒介,以及未來開發的藍圖。這種驗證思維讓原型的價值超越了展示,真正成為連接構想與實現的橋樑。AI協作幫助我們建立系統性的檢查機制,確保每個設計決策都有明確的理由和實現路徑。

協作過程的關鍵轉折點識別

回顧整個階段,有幾個關鍵轉折點特別值得記錄。Day11產品查詢第一版的假資料偏離問題,讓我意識到AI需要更完整的業務context;Day15整合測試發現的功能孤島問題,促使我建立系統性思考模式;Day17的過度工程化反思,幫助我建立邊界控制機制。這些轉折點都有一個共同特徵:問題暴露得越早,解決的成本越低,對後續協作的改善效果越明顯。

原型設計的核心價值重新認知

經過10天的深度實踐,我對原型設計的價值有了全新認知。原型不是為了展示「我們能做出多美的介面」,而是為了驗證「我們是否真正理解了問題」。當原型能夠清楚展示業務流程、發現設計盲點、促進有效溝通時,它就發揮了最大價值。AI協作讓原型設計的重點回歸本質:快速驗證想法、及早發現問題、建立共識基礎。這種認知將影響未來所有的設計決策。

第二階段最大的收穫不是完成了多少功能,而是建立了「AI協作的正確姿勢」。當我們學會控制AI的完善傾向、建立系統性思考模式、設定合適的協作邊界時,AI就真正成為了高效的設計夥伴。好的復盤不只是總結過去,更是為未來建立更堅實的基礎。


上一篇
原型驗證策略:為有效溝通與未來開發奠定基礎
下一篇
設計系統建立:AI協作的一致性挑戰
系列文
AI協作開發實戰:從需求到原型的挑戦21
圖片
  熱門推薦
圖片
{{ item.channelVendor }} | {{ item.webinarstarted }} |
{{ formatDate(item.duration) }}
直播中

尚未有邦友留言

立即登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