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邦幫忙

2025 iThome 鐵人賽

DAY 11
0
IT 管理

認識 Disciplined Agile:打造情境導向的敏捷之路系列 第 11

Day-11 理解團隊情境:擴展因子與適配策略

  • 分享至 

  • xImage
  •  

https://ithelp.ithome.com.tw/upload/images/20250921/200720272WkbBhNO3c.png

理解團隊所處的情境

「我們已經用了 Scrum,為什麼還是交不出東西?」
「別人兩週交付一次,我們怎麼一個月都搞不定一個版本?」
「這些流程在新創團隊很好用,但在我們這種金融業根本無法執行。」

這些問題,其實都不是流程本身的錯,而是忽略了團隊所處的情境差異。

在 Disciplined Agile(簡稱 DA)中,有一個很重要的觀念叫做:Context Counts(情境至上)

不同的團隊,就像不同的土壤條件、氣候環境,種植物當然不能只靠一種種法。如果你沒有先分析情境,就直接套用某套方法,那成功機率其實是靠運氣。

當我們談到「選擇自己的工作方式(Way of Working, WoW)」時,第一步就是要先理解團隊所處的情境。因為就像穿衣服要看天氣與場合,工作方式也不能一體適用,必須根據現場狀況量身打造。

即使屬於同一家公司,每個團隊的組成、人數、合作對象、所開發的產品類型、技術架構、交付壓力、合規要求、時區分布都可能大不相同。而這些差異,會直接影響團隊如何協作與溝通,以及適合採用哪一種開發節奏與交付方式等工作方式。

如果不考慮這些情境差異,只是盲目套用「某個看起來很先進的敏捷方法」,不但很容易水土不服,還可能讓原本可以好好運作的團隊陷入混亂。因此團隊在選擇流程、工具與做法時,應該先釐清自身的限制與需求,再從挑選出最適合當前情境的選項。

七大擴展因子

要真正理解團隊所處的情境,就不能只靠直覺或個人經驗。DA 提供了一個結構化的分析工具,幫助團隊用具體的維度來檢視自己目前的工作環境,這些維度就叫做「擴展因子(Scaling Factors)」。

在敏捷實務中,最常聽到的「擴展」的問題是:「我們團隊現在 10 人做得還不錯,但之後變成 100 人時該怎麼辦?」

但其實影響擴展能力的不只有人數,還包含組織架構、技術複雜度、地理位置,甚至是法規合規性、業務領域難度等因素。這些都會影響:

  • 要不要拆成多個子團隊?
  • 團隊之間該怎麼協作與溝通?
  • 決策流程該怎麼設計才不會卡住?

DA 將這些關鍵的影響因素整理成七大類,並以雷達圖的方式視覺化團隊的複雜度,也讓「選擇 WoW」時有跡可循。

團隊規模(Team Size)

團隊的規模大小,是最常被拿來當作「擴展」判斷依據的因素。人數越多,管理與協作的難度也會跟著上升。但問題不在於人多,而在於這群人是否能有效地協同作業。

團隊人數的變化,會大幅影響整體流程設計。DA 不要求所有團隊都遵循同樣的模式,而是鼓勵團隊根據規模彈性選擇合適的 WoW。

  • 小團隊的特性與優勢

    一般來說,5~9 人的小型團隊,是最容易採用敏捷做法的規模。因為:

    • 溝通成本低,互相都能直接對話
    • 工作狀態容易透明化,不需要太多文件或會議
    • 決策可以快速進行,容易培養團隊默契

    因此對於這類團隊,可以選擇比較輕量的流程,例如基本的 Scrum 或 Kanban,搭配日常站會與簡單的工作看板就能有效運作。

  • 中型團隊:需要基本的協調機制

    當團隊人數來到 10~30 人左右,即便還是同一個產品,也需要開始劃分責任區與協作方式:

    • 可考慮依功能或模組拆成子團隊
    • 定期進行「Scrum of Scrums」或跨團隊協調會議
    • 可能需要一位以上的團隊引導者(Team Lead)協助跨團隊溝通

    在這個規模下,資訊流通與工作節奏的協調變得至關重要。否則很容易出現:

    • 重工與衝突(兩邊都做了一樣的功能)
    • 瓶頸(某個子團隊卡住整體進度)
    • 誤解(不同團隊對需求認知不同)
  • 大型團隊:從「一個團隊」變成「團隊的團隊」

    若團隊人數已經超過 30 人,甚至高達上百人,那這已不再是「一個團隊」,而是一個需要有架構與節奏設計的團隊生態系。

    這時候就需要考慮:

    • 明確的團隊分工(例如以子系統、地區、職能等劃分)
    • 整體產品願景與技術策略的對齊機制
    • 定期的同步儀式:如計畫增量會議(Program Increment Planning)或是共同迭代規劃會議(Common Sprint Planning)
    • 整合與驗證流程:例如自動化測試、CI / CD 等技術支持
    • 跨團隊領導者群組:可視為「團隊引導者的團隊」,用來處理整體架構與進度協調

    這樣的情境下,已經進入「戰術敏捷擴展(Tactical Agility at Scale)」的層次,選擇流程與 WoW 時也需要從多個角度來評估。

地理分布(Geographic Distribution)

當團隊成員不再全部坐在同一個辦公室,而是分散在不同樓層、不同城市,甚至不同時區時,「地理分布」就成為影響協作效率的重要因子。

這不只是時差問題,更是資訊流動速度、信任建立難度與工具依賴程度的問題。

  • 本地團隊(Collocated Team)

    當團隊所有成員都在同一地點工作時,有許多天然的優勢:

    • 面對面溝通,資訊傳遞速度快
    • 隨時可以非正式交流(如茶水間討論)
    • 團隊感與信任建立比較自然
    • 協作成本低,敏捷儀式執行也更有效

    這樣的情境下,只需透過簡單的工作看板與會議節奏,就能達成很好的同步與透明度。

  • 分散團隊(Distributed Team)

    當團隊成員位於不同城市或時區時,挑戰就出現了。包括但不限於:

    • 時差問題:早晚開會的疲勞、沒有重疊工時
    • 溝通延遲:訊息來來回回、容易誤解
    • 信任建立困難:難以靠直覺感受同事的努力與狀態
    • 工具依賴高:需要強化數位化工具的使用與規範

    若沒有針對這些情況設計對應的協作方式,很容易導致「各做各的,彼此猜測」,甚至出現「遠端團隊只需要照指令執行」的錯誤認知,進而造成不對等的工作關係與士氣問題。

當地理分布情境變得複雜時,建議採取以下做法與調整:

  • 強化資訊可視化:使用虛擬看板、儀表板與聊天紀錄保持資訊公開
  • 建立明確的溝通規則:例如「每日重疊時段回報進度」、「線上會議固定時程」
  • 善用非同步工具:如錄影簡報、通訊軟體的討論串記錄
  • 設計有意義的儀式:例如每週一次的「虛擬咖啡時間」,強化人與人之間的連結

地理分布不是問題,缺乏設計才是問題。DA 鼓勵團隊根據分布情況選擇合適的 WoW,不是把過去面對面團隊的做法直接照搬過來用,而是要針對協作成本進行調整與優化。

組織分布(Organizational Distribution)

除了「人在哪裡工作」以外,還有一個常被忽略但影響巨大的擴展因子是:這些人是屬於哪個單位或組織?

這就是「組織分布」所指的範疇。當一個團隊的成員橫跨不同部門、外包單位、甚至是合作企業,會導致資訊流動、權責劃分與協作機制都更加複雜。

典型的組織分布情境像是:

  • 同公司不同部門:前端團隊屬於產品部,後端屬於研發部
  • 跨事業單位或跨地區公司:北美團隊與亞洲團隊共同開發核心系統
  • 委外開發或外包團隊:某些模組由外包廠商負責
  • 與合作夥伴共同開發:金融業與科技公司共創金融新創服務

在這些情況下,成員可能各自隸屬於不同的管理體系,績效與回報方式也不一致,容易出現:

  • 責任不明、決策卡關:當跨部門協作時,若沒有清楚的職責定義與決策流程,很容易變成互踢皮球。
  • 缺乏共識與共同目標:不同部門或組織通常有不同的績效指標,容易導致優先順序不同,甚至互相牴觸。
  • 認知與文化落差:同樣一句話,對不同部門或公司來說可能有不同解讀,造成溝通誤會。
  • 信任基礎薄弱:特別是與外包單位合作時,若缺乏透明度與參與感,雙方容易只完成交辦任務,無心優化品質。

當團隊橫跨多個部門或公司時,流程設計的關鍵在於明確分工、主動協作與建立信任,建議採取以下做法與調整:

  • 跨部門工作協定(Working Agreement):明確定義誰負責什麼、如何溝通與協作。
  • 可視化的工作系統:像是 Jira 看板、Confluence 文件等,讓不同單位的人都能清楚看到工作狀況。
  • 共享的團隊願景與里程碑規劃:讓大家朝同一方向努力,而非只顧自身部門 KPI。
  • 輪值主持每日站會:輪流讓不同單位的人主導會議,有助於建立平等與參與感。

技能可用性 (Skill availability)

再完整的計畫、流程和工具,但如果團隊中缺乏關鍵技能,「沒有人能做、也沒人懂怎麼做」,不但無法落實這些策略,反而會因為不斷卡關、誤解與低品質交付而造成更大浪費。

這種情況在以下場景特別常見:

  • 團隊被指派導入新技術,但沒人真正熟悉相關工具或架構
  • 系統需支援多語系與無障礙設計,但團隊無 UX 專才
  • 合規單位要求資安強化,但團隊無資安相關處理經驗
  • 要求每日自動化測試與部署,但團隊只會手動測試與人工上線

這些狀況下,即便流程設計得再好,也會因為「人做不出來」,結果導致不是進度延誤,就是品質不穩,甚至讓流程淪為形式,談不上真正的敏捷交付。

DA 並不預設每個團隊都很厲害,而是承認現實、擁抱差異,讓團隊從當下的技能條件出發,設計出「做得到」的流程與改善路徑。不需要假裝會,也不用強硬遵守別人設計好的流程。只要團隊願意透明地看見技能差距,並設計一條可持續補足的路徑,那就是敏捷精神最真實的展現。

合規要求(Compliance)

在某些產業中,光是把功能做出來還不夠,還必須符合各種外部規範與內部流程,才能合法上線、持續營運。這些額外要求,就屬於「合規要求」的範疇。

合規要求可以來自:

  • 政府法規(例如金融業的 KYC、個資保護法 GDPR、醫療法規 HIPAA)
  • 產業標準(如 ISO 27001 資安規範、PCI-DSS 信用卡處理標準)
  • 內部治理(如資安稽核、品質管理、流程控制)

這些需求往往需要「事前規劃、過程記錄、事後驗證」,無法像一般敏捷流程那樣只靠自主管理就能應付。

為了符合合規性的要求,敏捷可能會面臨下面的挑戰:

  • 需額外交付文件與佐證:不只是交付程式碼,還要提供測試報告、設計文件、稽核記錄等。
  • 流程無法全然彈性:有些審查流程是固定的、不得跳過,會與敏捷中「迭代、小步快跑」的節奏衝突。
  • 多角色參與與審核延遲:常涉及法務、資安、稽核等部門,且他們未必熟悉敏捷流程,導致溝通與節奏不一致。
  • 部署與驗收門檻較高:必須確保產品在各方面都符合規範,才有辦法上線。

為了支援合規情境,應透過適當的設計與流程結合,將必要的合規步驟「內建」在 WoW 中,而不是等到事後才被迫補救。這樣做才能在維持敏捷價值的同時,兼顧法規要求。必須強調,合規並不代表僵化。真正僵化的,是忽略合規情境的敏捷實踐,那才是對情境缺乏理解的失敗。

技術複雜度(Technical Complexity)

一個看起來簡單的功能,背後可能牽涉到大量的資料處理、系統整合、效能考量與安全性機制。這些都屬於「技術複雜度」的範疇。當技術複雜度越高,就越需要更嚴謹的設計決策與品質管理流程。

技術複雜度的來源非常多樣,常見的包括:

  • 系統整合需求:需與多個外部系統(如金流、ERP、CRM)連接及交換資料。
  • 高併發或大資料量處理:需要應對瞬間大量使用者或每日數十萬筆資料。
  • 高可靠性與容錯需求:系統一旦出錯或崩潰會導致金錢或聲譽損失。
  • 多平台或多裝置支援:同時支援網頁、手機或不同作業系統與瀏覽器。
  • 新技術導入或技術債累積:需處理舊系統過渡、新技術不熟悉等技術風險。

這些情況下,開發就不只是「把功能做出來」,而是要持續思考如何控制風險、保持彈性、確保品質。

技術複雜度高,並不代表無法敏捷,而是必須有計劃、有節奏地「探索、驗證、調整」。將技術風險視為可管理的流程設計問題,而不是開發人員的個人壓力來源。

領域複雜度(Domain Complexity)

有些產品功能單純也很好驗證,但有些需求即使講了一整天,團隊還是霧裡看花、摸不著頭緒。這背後的關鍵差異,就在於「領域複雜度」。

領域複雜度指的是這個業務領域本身的規則、流程、限制與邏輯的複雜程度。通常越複雜的領域,越難界定清楚需求,也越容易出現誤解與返工。

常見領域複雜度偏高的情況有:

  • 規則繁多且高度交錯(如稅務、保險、電信費率)
  • 需求者與使用者不是同一人(如 B2B 系統、內部流程工具)
  • 領域語言專業難懂(如醫療、金融、法律、物理或高等數學)
  • 實際需求會隨情境動態改變(如物流調度、即時風控)
  • 業務變化快且常出現例外情況

在這些情境下,即使請到業務專家親自說明,也不代表團隊就能一次理解、馬上開工。

越是複雜的領域,越需要透過高品質的溝通與適當的節奏設計來降低誤差與浪費。因此流程設計並不能照本宣科,而是透過多樣的策略選項,依據實際情境選出最適合自己團隊的做法。

如何影響團隊工作方式

要選出適合自己團隊的 WoW,不是靠感覺,也不是看別人怎麼做就照著套用。真正有效的選擇,是來自對「自己團隊情境」的理解與分析,然後再從流程選項中做出最有根據的決策。

每個擴展因子都像是影響團隊運作的「變因」。變因不同,就應該採取不同的流程設計與實踐方式。

舉例來說:

  • 如果團隊地理分布廣泛,那麼同步會議的設計就必須特別謹慎,可能需要強化非同步溝通與文件紀錄。
  • 如果合規需求高,就要在流程中安排更多品質檢查點,並確保有足夠的審查與驗證活動。
  • 如果同時面對高技術與高領域複雜度,那麼你可能需要架構負責人(Architecture Owner)和領域專家(Domain Expert)共同參與每次的迭代計畫與驗收。

流程不能單靠「經驗法則」堆疊出來,而是要針對情境量身設計。

結語:理解情境,才有策略可言

DA 的獨特設計在於,它不是要求「該怎麼做」,而是提供一套完整有效的指引,包含:

  • 流程目標(Process Goals):你應該思考哪些面向?
  • 決策點(Decision Points):有哪些關鍵選擇要做?
  • 選項與風險分析:有哪些方法?各自的優缺點是什麼?

這樣一來,就可以根據當前的團隊情境,有邏輯地挑出最合適的做法,而不是盲從某個框架或書上的建議。

團隊會成長,技術會變化,需求與組織也可能不斷演進。因此 WoW 應該是可調整、可學習、可改善的,這正是 DA 提倡的「引導式持續改善(Guided Continuous Improvement, GCI)」精神。

只要能掌握情境的變化,並具備工具與判斷力來調整對應策略,團隊就能持續在最適合的節奏中成長與交付價值。



上一篇
Day-10 打造心理安全的團隊文化:從情緒智商談起
下一篇
Day-12 建立工作協議與持續改善:團隊如何自我演進 WoW
系列文
認識 Disciplined Agile:打造情境導向的敏捷之路12
圖片
  熱門推薦
圖片
{{ item.channelVendor }} | {{ item.webinarstarted }} |
{{ formatDate(item.duration) }}
直播中

尚未有邦友留言

立即登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