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已經用了 Scrum,為什麼還是交不出東西?」
「別人兩週交付一次,我們怎麼一個月都搞不定一個版本?」
「這些流程在新創團隊很好用,但在我們這種金融業根本無法執行。」
這些問題,其實都不是流程本身的錯,而是忽略了團隊所處的情境差異。
在 Disciplined Agile(簡稱 DA)中,有一個很重要的觀念叫做:Context Counts(情境至上)
不同的團隊,就像不同的土壤條件、氣候環境,種植物當然不能只靠一種種法。如果你沒有先分析情境,就直接套用某套方法,那成功機率其實是靠運氣。
當我們談到「選擇自己的工作方式(Way of Working, WoW)」時,第一步就是要先理解團隊所處的情境。因為就像穿衣服要看天氣與場合,工作方式也不能一體適用,必須根據現場狀況量身打造。
即使屬於同一家公司,每個團隊的組成、人數、合作對象、所開發的產品類型、技術架構、交付壓力、合規要求、時區分布都可能大不相同。而這些差異,會直接影響團隊如何協作與溝通,以及適合採用哪一種開發節奏與交付方式等工作方式。
如果不考慮這些情境差異,只是盲目套用「某個看起來很先進的敏捷方法」,不但很容易水土不服,還可能讓原本可以好好運作的團隊陷入混亂。因此團隊在選擇流程、工具與做法時,應該先釐清自身的限制與需求,再從挑選出最適合當前情境的選項。
要真正理解團隊所處的情境,就不能只靠直覺或個人經驗。DA 提供了一個結構化的分析工具,幫助團隊用具體的維度來檢視自己目前的工作環境,這些維度就叫做「擴展因子(Scaling Factors)」。
在敏捷實務中,最常聽到的「擴展」的問題是:「我們團隊現在 10 人做得還不錯,但之後變成 100 人時該怎麼辦?」
但其實影響擴展能力的不只有人數,還包含組織架構、技術複雜度、地理位置,甚至是法規合規性、業務領域難度等因素。這些都會影響:
DA 將這些關鍵的影響因素整理成七大類,並以雷達圖的方式視覺化團隊的複雜度,也讓「選擇 WoW」時有跡可循。
團隊的規模大小,是最常被拿來當作「擴展」判斷依據的因素。人數越多,管理與協作的難度也會跟著上升。但問題不在於人多,而在於這群人是否能有效地協同作業。
團隊人數的變化,會大幅影響整體流程設計。DA 不要求所有團隊都遵循同樣的模式,而是鼓勵團隊根據規模彈性選擇合適的 WoW。
小團隊的特性與優勢
一般來說,5~9 人的小型團隊,是最容易採用敏捷做法的規模。因為:
因此對於這類團隊,可以選擇比較輕量的流程,例如基本的 Scrum 或 Kanban,搭配日常站會與簡單的工作看板就能有效運作。
中型團隊:需要基本的協調機制
當團隊人數來到 10~30 人左右,即便還是同一個產品,也需要開始劃分責任區與協作方式:
在這個規模下,資訊流通與工作節奏的協調變得至關重要。否則很容易出現:
大型團隊:從「一個團隊」變成「團隊的團隊」
若團隊人數已經超過 30 人,甚至高達上百人,那這已不再是「一個團隊」,而是一個需要有架構與節奏設計的團隊生態系。
這時候就需要考慮:
這樣的情境下,已經進入「戰術敏捷擴展(Tactical Agility at Scale)」的層次,選擇流程與 WoW 時也需要從多個角度來評估。
當團隊成員不再全部坐在同一個辦公室,而是分散在不同樓層、不同城市,甚至不同時區時,「地理分布」就成為影響協作效率的重要因子。
這不只是時差問題,更是資訊流動速度、信任建立難度與工具依賴程度的問題。
本地團隊(Collocated Team)
當團隊所有成員都在同一地點工作時,有許多天然的優勢:
這樣的情境下,只需透過簡單的工作看板與會議節奏,就能達成很好的同步與透明度。
分散團隊(Distributed Team)
當團隊成員位於不同城市或時區時,挑戰就出現了。包括但不限於:
若沒有針對這些情況設計對應的協作方式,很容易導致「各做各的,彼此猜測」,甚至出現「遠端團隊只需要照指令執行」的錯誤認知,進而造成不對等的工作關係與士氣問題。
當地理分布情境變得複雜時,建議採取以下做法與調整:
地理分布不是問題,缺乏設計才是問題。DA 鼓勵團隊根據分布情況選擇合適的 WoW,不是把過去面對面團隊的做法直接照搬過來用,而是要針對協作成本進行調整與優化。
除了「人在哪裡工作」以外,還有一個常被忽略但影響巨大的擴展因子是:這些人是屬於哪個單位或組織?
這就是「組織分布」所指的範疇。當一個團隊的成員橫跨不同部門、外包單位、甚至是合作企業,會導致資訊流動、權責劃分與協作機制都更加複雜。
典型的組織分布情境像是:
在這些情況下,成員可能各自隸屬於不同的管理體系,績效與回報方式也不一致,容易出現:
當團隊橫跨多個部門或公司時,流程設計的關鍵在於明確分工、主動協作與建立信任,建議採取以下做法與調整:
再完整的計畫、流程和工具,但如果團隊中缺乏關鍵技能,「沒有人能做、也沒人懂怎麼做」,不但無法落實這些策略,反而會因為不斷卡關、誤解與低品質交付而造成更大浪費。
這種情況在以下場景特別常見:
這些狀況下,即便流程設計得再好,也會因為「人做不出來」,結果導致不是進度延誤,就是品質不穩,甚至讓流程淪為形式,談不上真正的敏捷交付。
DA 並不預設每個團隊都很厲害,而是承認現實、擁抱差異,讓團隊從當下的技能條件出發,設計出「做得到」的流程與改善路徑。不需要假裝會,也不用強硬遵守別人設計好的流程。只要團隊願意透明地看見技能差距,並設計一條可持續補足的路徑,那就是敏捷精神最真實的展現。
在某些產業中,光是把功能做出來還不夠,還必須符合各種外部規範與內部流程,才能合法上線、持續營運。這些額外要求,就屬於「合規要求」的範疇。
合規要求可以來自:
這些需求往往需要「事前規劃、過程記錄、事後驗證」,無法像一般敏捷流程那樣只靠自主管理就能應付。
為了符合合規性的要求,敏捷可能會面臨下面的挑戰:
為了支援合規情境,應透過適當的設計與流程結合,將必要的合規步驟「內建」在 WoW 中,而不是等到事後才被迫補救。這樣做才能在維持敏捷價值的同時,兼顧法規要求。必須強調,合規並不代表僵化。真正僵化的,是忽略合規情境的敏捷實踐,那才是對情境缺乏理解的失敗。
一個看起來簡單的功能,背後可能牽涉到大量的資料處理、系統整合、效能考量與安全性機制。這些都屬於「技術複雜度」的範疇。當技術複雜度越高,就越需要更嚴謹的設計決策與品質管理流程。
技術複雜度的來源非常多樣,常見的包括:
這些情況下,開發就不只是「把功能做出來」,而是要持續思考如何控制風險、保持彈性、確保品質。
技術複雜度高,並不代表無法敏捷,而是必須有計劃、有節奏地「探索、驗證、調整」。將技術風險視為可管理的流程設計問題,而不是開發人員的個人壓力來源。
有些產品功能單純也很好驗證,但有些需求即使講了一整天,團隊還是霧裡看花、摸不著頭緒。這背後的關鍵差異,就在於「領域複雜度」。
領域複雜度指的是這個業務領域本身的規則、流程、限制與邏輯的複雜程度。通常越複雜的領域,越難界定清楚需求,也越容易出現誤解與返工。
常見領域複雜度偏高的情況有:
在這些情境下,即使請到業務專家親自說明,也不代表團隊就能一次理解、馬上開工。
越是複雜的領域,越需要透過高品質的溝通與適當的節奏設計來降低誤差與浪費。因此流程設計並不能照本宣科,而是透過多樣的策略選項,依據實際情境選出最適合自己團隊的做法。
要選出適合自己團隊的 WoW,不是靠感覺,也不是看別人怎麼做就照著套用。真正有效的選擇,是來自對「自己團隊情境」的理解與分析,然後再從流程選項中做出最有根據的決策。
每個擴展因子都像是影響團隊運作的「變因」。變因不同,就應該採取不同的流程設計與實踐方式。
舉例來說:
流程不能單靠「經驗法則」堆疊出來,而是要針對情境量身設計。
DA 的獨特設計在於,它不是要求「該怎麼做」,而是提供一套完整有效的指引,包含:
這樣一來,就可以根據當前的團隊情境,有邏輯地挑出最合適的做法,而不是盲從某個框架或書上的建議。
團隊會成長,技術會變化,需求與組織也可能不斷演進。因此 WoW 應該是可調整、可學習、可改善的,這正是 DA 提倡的「引導式持續改善(Guided Continuous Improvement, GCI)」精神。
只要能掌握情境的變化,並具備工具與判斷力來調整對應策略,團隊就能持續在最適合的節奏中成長與交付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