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經過前五天的思考,我們已經確立了平台的核心理念:它不只是單純的聊天 AI,而是一個 哲學與心理結合的引導空間,能陪伴使用者釐清問題、進行反思、獲得安撫,最後轉化為行動。今天,我將嘗試構思這個平台的 具體實現方式,包括技術架構、互動設計以及使用流程。
一、技術基礎:AI 模型與平台架構:
1. 自然語言處理(NLP)模型:
可基於 ChatGPT API 或其他開源模型(如 LLaMA、Claude 等),進行「角色化訓練」。模型需加入哲學文本(柏拉圖、尼采、薩特、斯多噶派等)的語料庫,讓 AI 的語言風格兼具「哲學性」與「心理支持性」。
2. 模組化設計:
依照前一天的四個模組:問題澄清 → 哲學反思 → 心理支持 → 行動總結,AI 對話的程式後端可以以「狀態機」方式進行。
例如:如果使用者輸入中含有「負面情緒詞彙」(如「痛苦、累、孤單」),系統自動優先啟動心理支持模組;若輸入涉及抽象概念(如「自由、選擇、意義」),則切換至哲學反思模組。
3. 平台建構:
(1)前端介面:使用者可以透過手機或網頁登入平台,介面需簡潔、安定感強(如淡色背景、沉穩字體)。
(2)後端伺服器:處理對話紀錄、AI 模組切換、使用者數據安全。
資料安全:加密保存使用者對話,且允許匿名使用,避免心理對話造成隱私疑慮。
二、互動方式:卡牌引導設計:
平台的核心亮點之一,就是將複雜的哲學引導「遊戲化」,以 卡牌形式呈現,降低使用門檻。
困境卡
使用者先選擇一張「描述當前困境」的卡牌,例如:
「我覺得自己不被理解」
「我害怕做錯選擇」
「我對未來感到迷茫」
功能:讓使用者更快定位內心問題。
哲學卡
系統根據困境,隨機抽取或推薦一張哲學思考卡片,例如:
「斯多噶派:控制你能控制的,放下你不能控制的。」
「薩特:人被迫自由,你必須承擔選擇的責任。」
功能:讓使用者接觸不同哲學視角,開啟思辨。
引導卡
AI 根據使用者回應,給予進一步的提問或支持,例如:
「你覺得痛苦是成長的一部分,還是人生的負擔?」
「如果你能給未來的自己一個建議,那會是什麼?」
行動卡
在對話最後,系統會總結並提出一個可行的小行動,例如:
「今天嘗試寫下三件讓你感到感謝的事。」
「找一位信任的人,分享你的一個想法。」
這樣的卡牌設計,讓平台不只是聊天,而是「有結構的心理與哲學引導遊戲」。
三、使用流程範例:
假設一位使用者小李,今天很焦慮,他進入平台:
進入平台 → 選擇困境卡
小李選擇「我對未來感到迷茫」。
(系統自動匹配哲學卡) 抽出「尼采:成為你自己」。
AI 問:「尼采認為每個人都必須承擔自我創造的責任,你覺得自己在逃避什麼?」
進入哲學對話:
小李回答:「我不知道自己適不適合現在的工作。」
AI 回應:「是因為你感到缺乏熱情,還是因為環境不支持你?」
心理支持模組啟動:
小李說:「我覺得自己好像被困住了。」
AI 回:「我聽見你的無力感了。有些哲學家會把困境看作轉折點,你願意一起探索下一步的可能嗎?」
行動卡:
系統最後建議:「今晚試著寫下三個能讓你稍微感到有力量的小目標,從明天開始嘗試完成一個。」
在短短 5 分鐘的互動中,小李獲得了澄清、哲學啟發、情緒支持與行動方向。
四、未來展望:
多角色 AI
平台不僅是一個 AI,而是多個哲學角色(如「柏拉圖」、「薩特」、「孔子」),使用者可選擇想要對話的哲學家。
社群功能
使用者若願意,可將對話心得匿名分享到「哲學心靈牆」,與其他人互相啟發。
深度研究
每次對話後,平台可自動生成「哲學日記」,幫助使用者追蹤思維變化與情緒起伏。
總結:
第六天的重點,是把理想化的哲學 AI 概念,落實為可操作的平台的初步規劃與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