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邦幫忙

2025 iThome 鐵人賽

DAY 12
2

親愛的巨人:生成式 AI 在照顧者與被照顧者之間

🌌 巨人走過的夜路

在舞台劇《親愛的巨人》中,村民們在夜晚對巨人低語:「請替我們守護家園。」
作為社工,我看到現實中的巨人——家庭照顧者——同樣在黑夜中奔波。
他們是餵藥的母親、推輪椅的丈夫、半夜換藥的孫女。
而有一天,這些巨人也會年老、虛弱,成為需要攙扶的人。


🌿 生成式 AI:數位巨人的雛形

生成式 AI(Generative AI)不是只會計算的機器。
它能創造:產生文字、生成影像、模擬對話。
對照顧者來說,這意味著:

輸入藥名,它能即時生成用藥提醒。

提供長者的飲食限制,它能設計一週菜單。

在凌晨兩點,它能用溫柔語句回覆:「你的努力很重要,先喝口水、深呼吸吧。」

這不只是技術,而是一種新的「互動夥伴」。
在照顧者無法隨時求助親友時,生成式 AI 能成為一個暫時的陪伴。


✨ 學理支撐:TAM 與社會支持理論

科技接受模型(TAM)指出,使用者是否願意採用科技,取決於有用性與易用性。
如果生成式 AI 介面複雜,回覆又不準確,再厲害的功能也無人問津。
因此,我們需要設計:

清晰的互動:用白話回應,不用艱澀術語。

可信的內容:標明資訊來源,讓照顧者敢依賴。

社會支持理論則告訴我們,支持分為情緒、資訊、工具、評價四種。
生成式 AI 可以:

情緒:用鼓勵語緩解孤單。

資訊:提供傷口換藥、Ag 銀離子貼布等正確步驟。

工具:生成排程表,幫忙分工。

評價:產生小卡或訊息,肯定家人努力。


📊 互動的深度:從數據到關懷

生成式 AI 不只「回答」,還能「發問」。
例如:

當它發現照顧紀錄顯示同一人連續七天照顧時數超過八小時,它可以問:「你需要喘息服務嗎?」

當它看到情緒日誌頻繁出現「累」與「無力」時,它可以提醒:「是否想加入社區支持小組?」

這些互動不僅是回覆,而是主動生成對話——
像巨人輕拍村民的肩,告訴他們:「我在這裡。」


🌸 照顧者也是未來的被照顧者

我在服務中看到太多例子:
今天帶母親就醫的兒子,幾年後因退化性關節炎坐上輪椅;
今天換藥的女兒,某天也可能需要別人幫她換藥。
生成式 AI 的價值,不只是為了「現在的照顧者」,
也是為了「未來的被照顧者」。
當我們累積照護數據、用 AI 分析需求,
就等於在為自己的未來搭建一張柔軟的網。


💡 社工的提醒:科技與人心並行

生成式 AI 雖能生成內容、提供資訊,但:

它可能「幻覺」出錯誤資訊,仍需專業審核。

它無法取代社群與家人的實際陪伴。

它的任務,是打開對話,而非隔絕人與人。

我希望看到的是:
AI 幫助照顧者減少焦慮,並引導更多人伸出援手,
讓科技成為人與人之間的橋梁,而不是牆。


🌠 結語:當巨人也需要肩膀

《親愛的巨人》告訴我們:重量,不該一人獨扛。
生成式 AI 也許不是萬能的巨人,
但它可以在最黑暗的夜裡,
生成一句鼓勵、一份排程、一個提醒,
幫助照顧者不再孤單。

當這些巨人終於老去、放下肩上的世界時,
我們——人類與科技——
會一同成為新的巨人,
接住他們,
並對他們說:
「你守護過我們,現在換我們守護你。」


上一篇
模組三:AI 與生命故事保存
下一篇
🧮 生成式AI如何破解Linear Programming:讓數學變成你的生活助手
系列文
生成式 AI 在醫療與長照中的應用:從照顧紀錄、健康教育到生命故事保存,提升社工與照護效能。14
圖片
  熱門推薦
圖片
{{ item.channelVendor }} | {{ item.webinarstarted }} |
{{ formatDate(item.duration) }}
直播中

尚未有邦友留言

立即登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