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邦幫忙

2025 iThome 鐵人賽

0

長照與刑罰哲學的交會:從「特赦」談起

前言:當「長照」遇上「刑罰」

在長照政策與司法制度看似遙遠的兩個世界中,其實存在著共通的倫理核心──「人性化」與「社會回歸」。
近期法院判決書中常見一句話:「應報、一般預防及特別預防等刑罰目的而言,均無對被告執行本院上開宣告刑之必要,考量被告犯罪的情狀又有顯堪憫恕之處,本院建請總統,考慮依赦免法規定對被告特赦。」
這段文字不僅反映了刑罰的哲理,更折射出台灣社會如何在法治與人情之間尋找平衡。


一、刑罰三目的與立法原理

刑罰的目的在不同時期有不同重點,但大致可分為三類:

  1. 應報(Retribution):強調罪有應得,目的在「報應」。
  2. 一般預防(General Prevention):透過懲罰產生「警示社會」的效果。
  3. 特別預防(Special Prevention):針對特定個案,防止再犯。

這三者構成現代刑法思想的基礎。台灣《刑法》第57條所述量刑原則,正是試圖平衡這三種目的——既懲惡,也教化。


二、生活化舉例:三種刑罰目的的日常版

類別 白話舉例 社會意涵
應報 比如某人偷竊,被判刑是因為「做錯事就該受罰」。 回應社會的「正義需求」。
一般預防 政府嚴懲酒駕,讓大家「不敢再喝酒開車」。 透過懲罰教育整體社會。
特別預防 對年長、身心障礙者,法院選擇觀察勒戒或社會服務,而非監禁。 幫助個案重返社會,減少再犯。

三、從「特赦」制度看立法精神

「特赦」是總統依《赦免法》對個案赦免刑罰的制度,通常發生在:

  • 被告無再犯危險;
  • 犯罪動機出於人性弱點或特殊境遇;
  • 或因健康、高齡、照護需求等理由。

立法精神在於「司法之外的補救」,補上法律未能顧及的溫度。
這也與長照理念一致:當人無法自理時,社會應介入支持,而非僅以懲罰作為終點。


四、各國制度比較:從嚴懲到人道

國家 制度特色 說明
🇯🇵 日本 特赦與減刑制度並行,重視改悔意願 對高齡受刑人採「社區更生」計畫。
🇩🇪 德國 強調刑罰之「教育目的」 監獄設有職訓與心理輔導機制。
🇺🇸 美國 特赦權歸屬總統與州長,常用於冤案、健康、或政治性案件 近年亦延伸至「老人與病患」特赦。
🇹🇼 台灣 特赦由總統依《憲法》第40條行使 強調「情理法並重」的審酌。

五、長照啟示:法律的人性面

在長照領域,我們學會「延緩退化」與「尊重尊嚴」;在刑罰哲學中,我們學會「限制自由」卻不剝奪人性。
若一位因病誤觸法網的高齡者,在長照體系中得到妥善安置與輔導,比單純入監更能達成特別預防的目的。


結語:從赦免到照護,都是一種「社會責任」

特赦制度不只是「赦罪」,更是社會對弱勢與特殊境遇的回應。
長照與刑罰的交會點,正是「人本關懷」——不放棄任何一個人,不論他是需要照顧的長者,或是一位在法律邊緣徘徊的被告。
司法的仁慈與長照的同理,都是成熟社會的象徵。


📚 專有名詞與延伸閱讀

名詞 定義
應報理論 認為刑罰是報應罪行的必然結果。
預防理論 將刑罰視為預防犯罪的手段。
特赦(Pardon) 國家元首赦免個案刑罰之制度。
長照(Long-term Care) 為失能或高齡者提供持續照顧與支持的政策體系。
人性化司法 在法理與倫理間尋找平衡,兼顧正義與憐憫。

上一篇
創新引擎 × 小香風校園篇
系列文
生成式 AI 在醫療與長照中的應用:從照顧紀錄、健康教育到生命故事保存,提升社工與照護效能。63
圖片
  熱門推薦
圖片
{{ item.channelVendor }} | {{ item.webinarstarted }} |
{{ formatDate(item.duration) }}
直播中

尚未有邦友留言

立即登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