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到第 9 品,經文裡出現了一些佛學的專有名詞:
須陀洹(入流)、斯陀含(一往來)、阿那含(不還)、阿羅漢(解脫生死)。
乍看之下好像很艱深,其實不用害怕,也不需要死背這些名稱。
佛陀只是用它們來說明一件很簡單的事:
真正有成就的人,不會執著在「我得到了什麼成就」這個念頭上。
因為一旦還在意「我」和「我的成果」,就表示還有執著,還沒真正自在。
就像參加鐵人賽,如果得了好成績,卻一直掛念「我得了什麼獎」「我要保住名次」。
那下次比賽,或再寫文章時,反而會焦慮不安,怕輸掉光環。
如果不執著成績,單純分享這一年所學所得,就能享受比賽。
因為真正的價值,不在於名次或頭銜,而在於自己是否全心投入,並在過程中有所成長。
這種自在,正是佛陀提醒的「無所得心」。
在職場中,也是一樣。如果執著於頭銜,被身份框住,反而不敢虛心請教,少了成長的空間。
不管有沒有響亮的過往,別人都能透過你的作品與專業,自然感受到實力。
頭銜與成績或許能短暫加分,但真正能留下來的,是你帶來的價值與影響。
少一份對「名相」的執著,就多一份專注與自在。
第 9 品 一相無相分:
「須菩提!於意云何?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
「須菩提!於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
「須菩提,於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為不來,而實無不來,是故名阿那含。」
「須菩提!於意云何?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實無有法名阿羅漢。
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世尊!佛說我得無諍三昧,人中最為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
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
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世尊則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以須菩提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
佛陀問:
須陀洹(入流)會想「我證得須陀洹果」嗎?不會,因為「入流」並不是進入某種境界,而是不再執著色、聲、香、味、觸、法。
斯陀含(一往來)會想「我得一往來果」嗎?不會,因為真正的一往來,並沒有「真的往來」。
阿那含(不還)會想「我得不還果」嗎?不會,因為「不還」不是一個固定的境界。
阿羅漢會想「我證得阿羅漢果」嗎?不會,因為若這麼想,就還是執著於「我、人、眾生、壽者」,那就不是解脫。
須菩提補充說:佛陀曾說我得到「無諍三昧」,在人中最為第一,被稱為離欲的阿羅漢。
但我心裡並不會想:「我是阿羅漢。」
如果我生起這種念頭,佛陀就不會說:「須菩提是樂於修習阿蘭那(清淨寂靜行)的人。」
為什麼呢?因為我並沒有執著於「我正在進行某種修行」,心裡沒有抓著一個「行」在做。
正因為這樣無所執著,反而自然流露出阿蘭那行的狀態,所以佛陀才稱我為「樂阿蘭那行者」。
佛陀的提問:真正達到境界的人,會想著「我得到了某個成就」嗎?
須菩提的回答:不會。因為一旦還有「我得到」的念頭,就表示還有執著。
成就的名稱,只是方便的稱呼。真正的修行人,不會執著於「自己擁有了成就」
佛陀舉例四種修行果位的提醒:
重點在於:
真正優秀的人,不需要靠頭銜或獎盃來證明自己。
因為實力,會自然透過作品、行為、影響力被看見。
在工程圈裡,乾淨的程式碼、可靠的設計,遠比「我是誰」更有說服力。
在生活中也是一樣,當我們不再過度糾結「別人怎麼看我」,就能專注在事情本身,專注在眼下能做到的最好。
很多焦慮,其實都來自「怕失去」。
怕失去地位、怕失去肯定、怕失去光環。
但《金剛經》提醒我們:真正的自在,不在於你得到了什麼,而在於你不需要依靠「得到」來肯定自己。
當心從「我要證明自己」轉向「我願意專注當下」,
努力就不再是焦慮,而是一種喜悅。
這才是真正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