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邦幫忙

2025 iThome 鐵人賽

DAY 13
0
生成式 AI

生成式 AI 與資安防線:探索、實驗與實作系列 第 13

Day 13:生成式 AI 在駭客攻擊中的真實案例

  • 分享至 

  • xImage
  •  

生成式 AI 不只改變了創作與工作方式,也正在被不法分子當作「放大器」使用:讓詐騙更逼真、攻擊更自動化、社交工程更具針對性。今天整理幾個已被公開報導的真實案例,並從中抽出可學的教訓與實務防護方向。

案例一:語音 Deepfake 促成匯款詐騙:
2019 年有公司被騙走 243,000 美元,調查指出詐騙者使用 AI 合成的「高層語音」冒充母公司主管,要求下屬匯款到指定帳戶。此案例常被引用為語音 deepfake 在金融詐騙領域的早期實例,提醒企業在語音指示上應有二次驗證機制。

案例二:深偽影片與政治/財經操弄:
在國際事件與選舉週期中,deepfake 影片曾被用來散播錯誤訊息。例如 2022 年左右流傳的假影片試圖偽造烏克蘭領導人言論,顯示影像偽造能迅速擴散並引發社會恐慌。各國主管機關與交易所也曾發布警告,指出此類偽造可能被用來操控市場觀感或影響公共議題。

案例三:AI 助攻的詐騙產業化(調查報導):
媒體調查顯示,某些詐騙集團已在運營層面大量採用生成式 AI(例如用 AI 撰寫釣魚郵件、回覆受害者,或快速製作文檔),使得犯罪活動能以更低成本、跨語言和跨地域擴展。近期針對東南亞詐騙營運的調查揭露,AI 被用來快速生成誘騙文案與回應腳本,並在犯罪網絡內大量複用。這說明生成式 AI 不只是個別攻擊工具,而可能成為產業化詐騙的一部分。

案例四:國家/組織級濫用──偽造文件與入侵前置作業:
近年安全研究與媒體披露亦顯示,有國家級或被國家支持的攻擊者利用生成式 AI 生成假證件、假履歷或技術說明作為釣魚/滲透的前置資料,藉此提升社交工程成功率或躲避初步審查。這類案例突顯了 AI 在情報作業與資安滲透中的輔助角色。

從這些案例可學到的要點:
1.攻擊的真實性與速度都被放大:AI 讓攻擊更「像真」,也更能快速規模化。
2.驗證流程至關重要:任何涉及金錢、敏感操作或權限指示的要求,都應該有多重且獨立的驗證步驟(例如用不同通訊管道再次確認)。
3.企業資訊治理不可鬆懈:不要把內部敏感資訊、流程、或 API key 隨意貼上公開 AI 平台;對外溝通要有數位簽章或受控流程。
4.教育與演練要跟上攻擊手法:員工訓練需加入最新 AI 詐騙樣態的情境演練,提升實戰辨識能力。

實務防護建議(高層次,非技術細節):

  • 建立並強制執行「二次確認(out-of-band verification)」流程,尤其是付款與高風險指示。
  • 在公司層級推動「最小權限」與「關鍵操作審批」:重要請求不能只憑單一人的口頭或書面指示執行。
  • 部署多因子驗證(MFA),減少單一憑證被濫用的風險。
  • 定期演練釣魚與 deepfake 偵測演習,並把演習結果納入員工評估與教育迴圈。
  • 與法務協作,建立被冒用或被攻擊時的通報與應變機制。

結論:
公開報導與調查已反覆證明:生成式 AI 能被用於真實、且有實際財務或社會影響的攻擊。面對這樣的趨勢,單靠技術檢測是不夠的——制度、流程與人的警覺同樣關鍵。接下來幾天我們會從辨識、過濾,逐步進到具體的防護措施與實作範例,幫你把理論轉成可以落地的流程與工具。


上一篇
Day 12:資料外洩風險:輸入敏感資訊的隱患
下一篇
Day 14:小結:AI 時代的資安風暴
系列文
生成式 AI 與資安防線:探索、實驗與實作18
圖片
  熱門推薦
圖片
{{ item.channelVendor }} | {{ item.webinarstarted }} |
{{ formatDate(item.duration) }}
直播中

尚未有邦友留言

立即登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