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流程好像不太順,可是也不知道要怎麼改。」
「這些規則真的適合我們嗎?還是只是別人教的做法?」
「大家各做各的,雖然有共識,但常常只是存在空氣中的默契,沒有明確地講清楚。」
許多敏捷團隊在運作一段時間後,會遇到一個關鍵挑戰:流程卡卡的,但不知道怎麼改;有想改,但不知道從哪裡開始。
Disciplined Agile(簡稱 DA)不強調「遵守特定框架」,而是主張團隊要能根據自身情境,選擇、建立並持續改善自己的工作方式(Way of Working, WoW)。而這一切的起點,正是建立清晰、由團隊自己制定的工作協議(Working Agreement)。
這份協議並不是「死板的規章制度」,而是一種團隊共同約定的行為準則,其核心作用可以從以下幾點來理解:
建立共同期待
工作協議讓所有成員清楚知道:「我們打算怎麼一起工作?」,這能避免模糊地帶,例如:
當大家對流程有一致期待,誤解和摩擦自然就會減少。
促進團隊自治
DA 的核心強調團隊能自主選擇自己的 WoW。而工作協議正是這個精神的體現,它不是上層強加的流程,而是團隊自己討論出來的約定。這能提升成員的參與感與主人翁意識,因為規則是「我們自己定的」。
作為持續改善的基礎
工作協議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會隨著團隊學習和情境變化而更新。在迭代回顧(Retrospective)或定期檢視時,團隊可以探討:「這些約定還有效嗎?需要調整什麼?」透過不斷檢視與修正,工作協議就成了推動持續改善的工具。
增加信任與強化心理安全
當協議被團隊共同認可後,它能成為「大家都能依靠的默契」。成員更敢於發聲,因為他知道自己提出問題、給回饋,都是在遵循團隊的共同約定。這對建立心理安全感至關重要,也讓改善建議更容易被接受。
簡單來說,工作協議是一套大家都同意的「相處與合作方式」。它的真正作用,不在於製造限制,而在於:建立共識、強化自治、推動改善、營造心理安全。
既然工作協議這麼重要,那應該怎麼開始呢?
別擔心,其實很簡單。只要大家一起坐下來,聊聊怎麼一起工作,就能開始建立了。
可以從幾個簡單的問題開始討論:
這些問題看似瑣碎,但其實都是日常中最容易造成摩擦的地方。
例如:
不要只靠記憶,最好畫成海報貼在牆上或放進團隊共享文件裡,讓大家每天都看得到。
工作協議不是一份一次定案的文件,而是一個會隨著團隊成長與環境變化而持續演進的「活約定」。
有些團隊會以為工作協議一旦訂好了,就像公司制度一樣,是不能亂改的。但工作協議其實應該是需要隨著團隊學習與成長而「不斷改進」的。因為它本來就不是什麼法律條文,而是為了讓團隊更順利合作而存在的工具。當工作方式不再適合現在的情境,自然也就該修正。
剛開始建立工作協議時,難免會有些預設錯誤、考慮不周的地方。很多問題不會在第一次訂協議時就全部想到。但只要能在實行過程中察覺,就有機會微調。久而久之,這份協議就會越來越貼近實際需要。
敏捷強調「持續改善」,那具體而言要改善什麼、怎麼改善?工作協議正好可以提供一個「參照標準」。
當我們發現問題時,就可以問自己:
這些問題的思考過程,其實就是一次次的改善循環。
我們可以在以下三個時機點,進行工作協議的檢視:
然後以下列三種方向來進行調整:
定期檢視與調整,讓工作協議不只是「一張被遺忘的文件」,而是成為推動團隊不斷學習、快速適應的成長引擎。
要讓團隊不斷進步,光靠「有心」是不夠的。還需要一種系統性的做法,來幫助我們有方向地改變現況。DA 建議使用一種簡單又有效的方式,叫做 Kaizen(改善)循環,也可以用更正式的名字來稱呼它:PDSA 循環。
「Kaizen(改善)」這個字來自日文,意思就是持續地做小改變、小進步。它強調的不是一口氣做出大改革,而是天天都有一點點比昨天更好。這樣的改變比較容易讓人接受,也不會造成團隊太大的心理壓力。
而 PDSA 是四個步驟的縮寫:
這四步驟會形成一個循環,可以不斷重複。每次都是小改變、小嘗試,累積起來就能讓整個團隊越來越好。
舉個例子,假設團隊發現每日站會常常拖太久,有時還超過 30 分鐘。那我們可以這樣運用 PDSA:
有些團隊會說:「我們有在改啊,但常常改了沒效就放棄了。」這正是為什麼 DA 要強調「引導式持續改善(Guided Continuous Improvement, GCI)」。與其憑感覺亂改,不如根據 DA 工具箱中的策略,選擇那些在當前情境下比較可能成功的做法來試驗。這樣就能提高成功的機率,讓改變不再只是賭運氣。
有些團隊雖然知道要持續改善,也懂得使用 PDSA 的方法,但還是會遇到一個很實際的問題:「我們不知道要改什麼,也不知道有什麼方法可以試!」。這時候,DA 的工具箱就派上用場了。
所謂引導式持續改善,意思就是不是只靠自己亂猜要怎麼改,而是依據 DA 的指引與建議,選出適合團隊情境的改進策略,再拿去實驗。這樣一來,團隊就不會總是在試錯,而是更有機會早點找到有效的做法。
DA 提供了許多結構化的工具來幫助團隊思考:
流程目標(Process Goal)
每個敏捷團隊要達成的任務(例如「發行規劃」、「提升品質」、「協調活動」)都被整理成一個個流程目標。
決策點(Decision Points)
每個流程目標底下會列出幾個「團隊要思考的重點問題」。例如在「協調活動」這個目標下,團隊可能需要回答:
選項清單(Options List)
對於每個決策點,DA 會提供一份做法清單,告訴團隊有哪些常見選擇,甚至標示哪些是「推薦起點」或「風險最低」的作法。這些選項都是從各種實務經驗中整理出來的,包括 Scrum、Kanban、XP、SAFe、LeSS 等框架裡的技巧與策略。
這樣做的好處是能有系統地選擇要改進的方向與方法,從有可能成功的地方開始試驗。比起從零開始摸索,能減少試錯的次數,更快看到成效。
要開始改善團隊的工作方式,最實際的切入點往往是「當前最痛的地方」。別急著追求理想中的完整流程,而是先解決日常中最讓人感到煩躁的問題。選一小塊試著改善,比一次大改更能避免引起反彈或混亂。
同時,改善並不是管理者單方面的決定,而應由團隊共同參與。一起挑選項目、釐清原因、規劃實驗,能讓成員更有心理安全感,也更願意投入。
最後,別忘了善用現有的資源。DA 的工具箱與顧問的實務經驗,本身就是經過驗證的靈感來源,不需要只靠自己「閉門造車」。這樣不僅能少走彎路,也能更快看到正向效果。
演進 WoW 的關鍵不是一步到位,而是透過理解情境、做出有根據的選擇,持續學習與調整,讓團隊的工作方式真正「為我所用」。
持續改善聽起來很理想,但很多團隊做不到,問題往往不在於方法,而在於文化與環境沒準備好。要讓「持續改善、持續演進 WoW」不只是口號,而是團隊日常的一部分,就必須建立一個讓改變能自然發生的氛圍與支持系統。
建立讓人敢說、不怕錯的環境
心理安全感是改變的前提,團隊如果害怕講真話、害怕承認問題,就不可能改善。領導者能從具體行為做起:
鼓勵團隊參與,而不是命令指揮
WoW 的演進應該由團隊自己主動探索與決定,而不是管理者單方面下達指令。否則就只是換了一套新流程,團隊依然照舊行事,談不上真正的改變。
將改善正式化、制度化
如果改善只是靠個別熱情,很容易在忙碌中被犧牲。更有效的做法是把改善納入日常工作流程與角色職責中。例如:
改善不是靠衝勁,而是靠環境與文化來支撐。當團隊敢說、能試、有資源、有人一起學習和進步,WoW 的演進才會真正落地,也才會持續發生。
團隊的成熟不是來自遵守一套流程,而是來自不斷調整流程的能力。只要願意停下來看看現況、試著換個做法、觀察結果並學習,演進就會自然發生,而團隊也會越來越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