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邦幫忙

2025 iThome 鐵人賽

DAY 7
0

GPT 模型發展史與進化:從語言通才到智慧總機

OpenAI 推出的 GPT (Generative Pre-trained Transformer) 系列模型,標誌著大型語言模型(LLM)的歷史性進化。其核心原理從最初的 Transformer 架構和「預訓練+微調」思路出發,一路透過參數量的暴增、人類回饋的強化學習 (RLHF)、以及多模態整合,最終發展為能夠自我調度資源的系統化 AI 智能體(Agent)。

核心模型演進對比總表

模型版本 發佈時間 規模/算力(參數/數據量) 核心原理與技術突破 效能與升級重點
GPT-1 2018 年 參數約 1.2 億(120M);預訓練數據約 5GB。 引入「預訓練+微調」的新思路,證明 Transformer 可學習通用語言表徵。 奠定基礎,模型理解能力可跨任務通用(通才到專才)。
GPT-2 2019 年 參數增至 15 億;數據量約 40GB。 規模化帶來效果提升。 生成文字更流暢、段落更有邏輯,能寫出類似人類的短篇故事。引發 AI 安全討論。
GPT-3 2020 年 參數暴增至 1,750 億(175B);數據量達 45TB。 支援 Few-shot / Zero-shot 學習(少量或零示範即可學習)。 成為多功能通用文字助手,催生 API 生態和商業應用。仍是弱人工智慧範疇,透過統計拼湊產生回答。
GPT-4 2023 年起 token 上限從 4,000 躍升到 32,000。 引入 多模態 能力(文字+圖像),強化安全性和對齊技術。結合 LLM、強化學習與「測試時間計算」(如 o1 模型)來增強推理能力。 推理力大幅提升,在專業考試(如律師、醫學)中表現出色。支援可控制性(steerability),可客製化風格。
GPT-4o (Omni) 2024 年 5 月 參數量減少至 50 億。 全能(Omni)」多模態架構,可處理文字、圖片、語音、影片。優化模型壓縮與硬體加速。 速度極快(200 毫秒響應時間,比 GPT-4 快約 3 倍)。成本大幅降低。提供即時語音對話與情感語音回應。
GPT-5 2025 年 (規劃/推出) 支援超長上下文(最多約 40 萬 token/字)。 採用「智慧總機(router)+多尺寸子模型」的系統化策略。能夠自動分配模型大小與推理深度。 速度與品質兼顧,能應對複雜長文、程式碼和企業級應用。目標是打造能夠直觀理解用戶意圖的 AI 智能體(Agent)

模型的演變與升級細節

1. 算力與規模的爆炸性成長

GPT 模型的進化,核心在於規模的擴大(Scaling):

  • 參數量的飛躍:從 GPT-1 的 1.2 億參數 暴增到 GPT-3 的 1,750 億參數,增長了約 1,000 倍,這使得模型能夠執行少量或零示範學習(Few-shot / Zero-shot)。
  • 訓練成本與合作:訓練 GPT-3 需要極高的運算能力和資本,據推測若使用最便宜的雲端運算,需要至少 460 萬美元並耗時 355 年才能完成訓練。這解釋了 OpenAI 為何與微軟合作以獲取算力。
  • 上下文長度 (Context Length):GPT-4 將系統可接受的 token 數量從 GPT-3.5 的 4,000 躍升至 32,000,大幅提升了處理長文本(如摘要、程式碼)的可能性。
  • GPT-5 的長上下文能力:GPT-5 預計將支援超長上下文,最高可達 40 萬 token 左右的內容,使其能更有效地分析龐大的報告或程式碼庫。

2. 效能與推理能力的進化

早期的 GPT 模型雖然擅長文本處理,但在基礎數學和邏輯推理方面表現欠佳。後續模型的升級主要集中在提升「推理」能力和反應速度:

  • CoT 與推理 (GPT-4/o1):OpenAI 在 2023 年取得代號為 "Strawberry" 的突破,結合 LLM、強化學習和「測試時間計算」(Test-time computation),引入了**「思路鏈」(Chain-of-Thought, CoT)**方法,顯著提升了模型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這項技術促成了推理模型 o1 的誕生。
  • 專業表現的飛躍:GPT-4 在複雜任務上的表現遠勝於 GPT-3.5。例如,在統一律師資格考中,GPT-4 的 PR 值高達 90,而 GPT-3.5 僅約 10。
  • 多模態與即時性 (GPT-4o):GPT-4o(Omni)的重點在於全方位與速度。它能接收和回應文字、圖片、語音、影片,且回覆速度比 GPT-4 快,響應時間只需 200 毫秒,極大地改善了即時互動體驗。

3. 背後原理:從單一模型到系統化總機

GPT 的訓練原理從基礎的「生成式預訓練」開始,逐步加入了人類回饋來提高模型的實用性和安全性:

  1. GPT 核心 (GPT-3/3.5):核心架構是 Transformer,訓練過程包括非監督式學習(Unsupervised Learning),讓模型從大量文本中學習單詞、片語和語義關係。
  2. 人類回饋強化學習 (RLHF):GPT-3.5 和 ChatGPT 的成功關鍵,是加入了人類回饋的強化學習。訓練者會對模型產生的不同回答進行品質排序標註,從而訓練出一個獎勵模型,並用強化學習來微調對話代理,使其回應更具幫助性、無害性、真實性
  3. 系統化管理 (GPT-5):GPT-5 不再被視為一個單一的「超級大腦」,而是一個**「智慧總機(router)」系統**。這個總機(router)會根據用戶問題的難度和類型,自動調度不同尺寸和推理深度的子模型來處理任務,這代表 AI 走向了更可控、更實用的工程化產品方向。

不同的 Model 選擇與應用改變

隨著 GPT 家族推出多個版本和尺寸,用戶可以根據需求、成本和速度來選擇最適合的模型。這種「多版本工具箱」的策略(如 GPT-4o mini, GPT-4.1, o3 系列)讓 AI 服務更具彈性。

1. 專業與推理深度(如 o3 系列)的選擇

對於需要極高邏輯推理、多步思考或 STEM 領域的用戶,應選擇專門為此優化的模型:

  • o3 模型(高階推理旗艦):專為高階 STEM 用戶、資深工程師、研究機構等設計。它具備強邏輯、多步思考、以及頂尖的數學和程式表現,甚至支援調整推理努力程度(reasoning effort 層級)。
  • 強化推理的提示技巧:不論使用哪個模型,透過結構化提示(如 Chain-of-Thought, CoT),要求模型「顯示其工作步驟」,可以觸發模型更深層次的處理,使其表現出更詳細、更準確的洞察(例如商業策略分析或程式碼除錯)。

2. 速度、成本與規模(如 Mini / Nano 系列)的選擇

對於日常任務或大規模部署的場景,成本效益和速度成為首要考量:

  • GPT-4o mini / o4-mini:這些是輕量版模型,任務完成速度極快,效能穩定且成本超低。它們最適合大量 chatbot 服務、初階教育產品或需要大規模併發部署的場景。
  • GPT-3.5:雖然推理和多模態能力有限,但其快速生成和穩定性高,仍是免費使用者、日常對話或文案草稿的入門級選擇。

3. 多模態與即時互動(GPT-4o)的選擇

如果你需要處理圖像、聲音或要求即時回應,GPT-4o 是最佳選擇:

  • GPT-4o:它是多模態能力最完整的模型(文字+圖像+語音+影片)。適用於客服助理(即時回應)、多模態應用或複雜的分析任務。例如,它能即時翻譯或看圖表回答問題。

GPT-5 細節補充:邁向 AI 智能體(Agent)的系統化進化

隨著模型規模和複雜度不斷增加,OpenAI 對 GPT-5 的發展策略已從單純追求「變大」轉向「系統化管理與深度推理」。

算力、效能與架構升級重點

GPT-5 最顯著的變化在於其架構和處理能力,使其不再是一個單純的「超級大腦」,而是一個能夠自我調度資源的 AI 系統

  1. 核心原理:智慧總機 (Router) 系統
    GPT-5 採用了「智慧總機(router)+ 多尺寸子模型」的系統化策略。這意味著它會根據用戶提問的難度和類型,自動派遣不同尺寸和推理深度的子模型來處理任務。

    • 彈性調度:如果只是問簡單的問題,系統可能會調用快速的「Nano」輕量版。
    • 深度推理:如果是需要分析一整本書或編寫複雜程式碼,系統會轉向「Thinking 模式」,投入更多時間進行深度推理
    • 目標:這種設計讓服務在速度、深度、成本與品質之間能夠自動切換和平衡。
  2. 算力與上下文長度 (Context Length) 的突破

    • 超長上下文支援:GPT-5 預計將支援超長上下文處理能力。最多可以處理大約 40 萬個 token 左右的內容。這使得它能夠分析龐大的報告或整個程式碼庫。
    • 精細控制:未來的使用者將能擁有更細膩的控制參數,可以調整模型回覆的速度、詳盡程度和運算成本。
  3. 效能目標:實現 AI 智能體 (Agent)
    OpenAI 的終極目標是通過 GPT-5 等即將推出的模型,鞏固其在 AI 領域的領先地位,並打造能夠直觀理解用戶意圖、無需繁瑣設置的 AI 智能體(Agent)。AI 智能體能夠像人類一樣在電腦上執行複雜任務。

推理能力與未來挑戰

GPT-5 的推理能力建立在 OpenAI 過去在數學推理(如 MathGen 團隊的工作) 和結合強化學習的技術突破上:

  • 強化推理能力:OpenAI 曾結合大型語言模型 (LLM)、強化學習 (RL) 和「測試時間計算」(Test-time computation)等技術,實現了代號為 “Strawberry” 的突破,這使得模型能夠進行更深入的推理,並催生了推理模型 o1。這類技術將被應用於 GPT-5。
  • 與人類意圖對齊:GPT-5 的開發旨在打造能夠直觀理解用戶意圖的 AI 智能體。
  • 新模型行為的觀察:然而,有用戶在測試中報告,GPT-5.0 有時會直接回覆「我無法分享我的完整推理過程」(I cannot share my full reasoning),然後提供一個標準答案。這可能代表 OpenAI 在模型中加入了新的安全或隱私機制,以應對過度探究模型內部運作方式的提示工程(Prompt Engineering)行為。

總之,GPT-5 代表 GPT 系列從單一模型到工程化、系統化產品的最終方向。


總結

GPT 系列的發展史,是一部從單純的**「預訓練通才」(GPT-1)到「全能多模態助理」(GPT-4o),再到「聰明分工的智慧總機系統」(GPT-5)的進化史。我們看到模型規模爆炸性成長、推理能力飛躍提升、以及訓練技術從傳統的預訓練加入了人類回饋強化學習(RLHF)**的關鍵轉折。

然而,不論 GPT 模型進化到何種層次,其強大的功能背後,都依賴於一個極為基礎且關鍵的運作機制:將人類的自然語言轉換成機器可理解的數學語言。當我們輸入文本時,模型並非直接處理文字本身,而是將其拆解為最小的語義單元。

那麼,這些 AI 模型是如何將我們的文字輸入,轉化為能夠進行複雜計算的數學向量?GPT 模型架構的核心(Transformer)又是如何將這些**「語言最小單位」**進行處理,最終生成流暢的文本呢?

在下一篇文章中,我們將深入探討大型語言模型理解世界的基石——Token(詞元)與 Embedding(嵌入),揭開 AI 如何實現「讀懂」和「推理」的第一步。敬請期待!


上一篇
Day 6|大規模語料訓練與語言建模
下一篇
Day 8|大型語言模型的語言基石:Tokenization 與 Embedding
系列文
生成式AI的奇妙旅程:從ChatGPT到個人化應用8
圖片
  熱門推薦
圖片
{{ item.channelVendor }} | {{ item.webinarstarted }} |
{{ formatDate(item.duration) }}
直播中

尚未有邦友留言

立即登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