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的「整合日」大失敗後,「鷹眼系統」和「神臂金剛」兩個團隊的關係降至冰點。
評審猿把所有管理猿和傳播猿叫來,一聲怒吼響徹山谷:「我當初要的是一個偉大的系統,你們卻給我一堆不能整合的元件!到底是誰的錯?!有問題就說啊!」
底下卻鴉雀無聲:你確定大家都知道「問題」是什麼嗎?
在互相指責的聲浪中,一位資深的操作猿默默地走到檔案櫃前,翻出了那份被所有猴子奉為圭臬、卻又沒人仔細讀過的專案創始羊皮卷。操作猿將羊皮卷在桌上攤開,所有猴子都湊了過來。
只見上面是猴王龍飛鳳舞的筆跡,寫著一行霸氣的標題:「我們的目標:打造一個偉大的香蕉供應系統!」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沒有指標,沒有規格,沒有對「偉大」的任何定義。整個會議室鴉雀無聲。他們終於意識到,他們一直在互相指責,卻從未發現,他們從一開始就沒有共同的劇本。
一句話的悲劇:當「偉大」有 10 種不同定義,這就是悲劇的根源:劇本沒有共同創作,戲當然越演越離。
當目標只是一個模糊的形容詞時,每個團隊都會用自己的想像去填補空白:
他們沒有走在同一條路上,甚至沒有看著同一張地圖。當缺乏共同的長期計劃,當隊友一心嚮往另一種生活時,卻沒有坐下來討論,分裂就成了必然的結局。
更深層的真相是,當猴王寫下「偉大」這個詞的時候,他自己可能也不知道具體的細節。
這不是猴王的錯。因為老闆或使用者,常常也是真的用過、看過、摸過一個東西之後,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願景在實現之前,本來就是模糊的。
一個單向的、由上而下的模糊指令,注定會被層層誤解和主觀解讀。
那麼,正確的做法是什麼?是「共同編劇」。
想像一下,如果當初猴王不是下達指令,而是提出一個願景,然後:
收集真實回饋:
就在這一來一往的討論中,那個模糊的「偉大」,才被共同創造出一個清晰的定義:「在 80% 準確率下,達到每分鐘採收 10 根香蕉的效率,且香蕉破損率低於 5%。」
這或許才是一個可以執行的劇本,共創不是一句時髦的口號,它是在專案初期,用最低的成本,消除最大風險(認知不同步)的關鍵過程。它確保了所有猴子,都在為同一齣戲而努力。
回想一下,你經歷過最混亂的專案,是因為缺少了什麼樣的共識?
歡迎在底下留言分享你的慘痛或搞笑的經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