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主題:深入瞭解IT安全管理
一、定義
在現今這個資安威脅不斷進化的時代,不論是勒索病毒、社交工程詐騙,還是內部資料外洩問題,企業都必須更加重視資訊安全。安全管理(Security Management) 就是針對這些風險所做的一系列預防、監控與應變措施。
簡單來說,安全管理就是企業 IT 系統的「防護罩」,要確保資料不被竊取、破壞或未經授權存取,是企業永續經營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二、安全管理的主要職責
安全管理的工作內容不只是「裝防毒軟體」這麼簡單,它其實是有一整套制度與流程的。以下是幾項主要的工作重點:
- 建立資安政策與制度
例如規定密碼至少要 12 碼、定期更換、不准重複使用;或者制定公司裝置使用規範,限制員工用 USB、限制接外部 Wi-Fi 等等。
- 身份驗證與存取控制
使用 AD(Active Directory)統一管理使用者帳號,並搭配 MFA(多因素驗證),讓駭客即使偷到密碼也無法登入系統。
- 建置資安設備(如防火牆、IDS/IPS)
防火牆可以擋下不合法的連線,IDS(入侵偵測系統)與 IPS(入侵防禦系統)能即時發現異常流量與攻擊行為。
- 持續監控異常行為
例如發現某位員工凌晨三點還在登入系統、或某台電腦對外發出大量連線,就有可能是帳號被盜或中毒了。
- 定期進行漏洞掃描與滲透測試
用像 Nessus 或 OpenVAS 這類工具找出系統有沒有未修補的漏洞,滲透測試則是請專業白帽駭客模擬攻擊,看系統能不能擋得住。
三、安全管理的三大措施類型
資安措施大致可以分為三種類型,分別是預防、偵測、應變:
- 預防性措施(Preventive)
這類措施主要是「在事情發生前」先做好防護。
1)加密技術:使用 SSL/TLS 保護網頁資料傳輸,BitLocker 加密硬碟,避免電腦遺失時資料被破解。
2)權限控管:設定誰可以存取什麼資料、誰有權限修改或刪除系統資源(角色分級制度,RBAC)。
- 偵測性措施(Detective)
當預防措施失效時,這類工具能即時發現異常狀況。
1)日誌監控(Log Monitoring):透過 SIEM 系統(如 Splunk、Graylog)集中收集並分析系統日誌,快速識別異常行為。
2)端點偵測與回應(EDR):像是 CrowdStrike、Microsoft Defender for Endpoint,可以即時偵測惡意程式、行為異常並通知管理者。
- 應變性措施(Corrective)
當真的發生資安事件時,要有應變計畫降低損失。
1)事件通報流程:例如規定若發現資安異常,5 分鐘內向資安主管通報,30 分鐘內啟動應變小組。
2)災難復原計畫(Disaster Recovery Plan, DRP):萬一資料中心真的遭到攻擊或天災,能在最短時間內啟用備援系統、回復服務。
四、實際案例分享
案例:電商平台啟用多因素驗證(MFA)
某知名電商平台在過去經常發生使用者帳號被盜事件,尤其是使用相同密碼在不同網站登入的用戶,更容易被駭客利用資料外洩資料進行「撞庫攻擊」。後來他們導入了 MFA(例如簡訊驗證碼、APP 驗證器等),即使密碼被破解,也需要額外驗證才能登入。根據該公司內部報告,實施 MFA 後,帳號遭入侵的比例下降了超過 60%,大幅提升整體資安水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