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邦幫忙

2025 iThome 鐵人賽

DAY 0
0
自我挑戰組

當哲學遇見 AI:從柏拉圖到機器的思考系列 第 8

Day 8 : 哲學平台的使用者體驗設計——從抽象思辨到具體互動

  • 分享至 

  • xImage
  •  

前言:

在過去幾天的構想裡,我們從卡牌系統的雛型,到模組化流程,再到心理學分類的深化,一步步為「AI 哲學心理平台」建立了理論基礎。然而,所有設計若停留在理念層面,終究無法觸及人。真正的挑戰,是如何讓使用者「感受到」這個平台的陪伴、啟發與安慰。今天,我希望專注於「使用者體驗設計」,也就是將抽象的哲學思辨轉化為具體的互動形式。

一、從「點擊」到「對話」:

傳統的心理測驗或自我探索工具,多半是單向的:使用者回答問題,系統給出結果。但哲學平台的價值不在於單一答案,而在於「對話的過程」。

例如:

當使用者選擇「焦慮」作為困境卡,平台不是立刻告訴他「你缺乏安全感」,而是先拋出開放性問題:

「你覺得這份焦慮,來自未來的不確定,還是過去的未竟之事?」

「若將焦慮比作一個影子,它跟隨你最久的是什麼場景?」

這樣的互動,讓使用者進入自我對話,感覺自己不是在「被診斷」,而是在「被理解」。

二、引入「旅程設計」的概念:

一個好的平台,不僅僅是提供工具,而是打造「使用者旅程」。我想像的哲學平台,可以分成三個主要旅程階段:

  1. 進入:透過卡牌或簡單的問題,讓使用者快速找到共鳴(例如:感覺自己正在面對的困境)。

  2. 探索:AI 哲學家透過逐步提問與心理學分類,陪伴使用者深入反思。

  3. 出口:給予「哲學式總結」與「心理式安定建議」,讓使用者不會陷於黑暗,而能帶著思考與力量離開。

舉例來說,當使用者進入「孤獨」的旅程,出口的建議可能是:

哲學回應:「孤獨不是缺少他人,而是尚未與自己和解。」

心理回應:「今晚,你可以嘗試記錄一個與自己相處的美好片刻,哪怕是聽一首歌。」

這樣,平台同時承載哲學的深度與心理的療癒功能。

三、互動介面的具體設計想像:

我認為這個平台若要真正吸引人,必須跳脫「文字填空」的單調感,可以從以下方向設計:

  1. 卡牌翻轉:使用者點選一張卡牌,呈現正反兩面——正面是困境的象徵圖像,背面是哲學式引導問題。

  2. 路徑選擇:使用者在對話過程中,會遇到岔路,例如「你想追問存在的意義,還是先尋找現實的安定?」——不同選擇導向不同深度。

日誌功能:平台自動記錄使用者的對話路徑,每次對話後生成「哲學日誌」,像一本個人化的思辨筆記。

四、哲學與心理的平衡點:

在第七天的討論中,我以榮格的原型與佛洛伊德的潛意識結構,為卡牌分類提供了基礎。但在體驗設計層面,不能讓使用者覺得自己在被「精神分析」。因此,我想將心理學元素隱藏在背後,讓使用者體驗到的是「哲學對話」,而非「心理診斷」。

舉例:

榮格原型:英雄 → 在平台上呈現為「你是否感覺自己正在對抗一個巨大的困境?」

佛洛伊德:超我 → 在平台上轉化為「你的焦慮,是否來自外在規則與期望的壓力?」

這樣既保留心理學的深度,又不會過於生硬或令人抗拒。

五、使用者測試的構想:
最後,若要驗證這個平台的有效性,我會規劃小規模使用者測試,例如:請 5–10 位學生使用平台,每人進行一段 10–15 分鐘的哲學對話。

收集回饋:

  1. 他們是否感覺被理解?
  2. 過程是否引發新的自我思考?
  3. 對話結束後,情緒是否更平穩?

根據回饋調整互動流程與卡牌設計。
透過不斷迭代,這個平台才會從「概念」走向「真正的心靈工具」。

結論:

這次的撰寫讓我更清楚地看見,AI 哲學平台的核心,不只是技術或內容,而是「使用者在對話中獲得什麼」。哲學的角色,不是冷冰冰的知識傳授,而是與心理結合後,成為一種安靜卻有力的陪伴。未來,我將繼續思考如何透過更多互動方式,讓哲學走出書本與學術,成為日常生活中每個人都能使用的「心靈棲身之所」。


上一篇
Day 7 : 融合榮格與佛洛伊德的哲學心理卡牌分類
系列文
當哲學遇見 AI:從柏拉圖到機器的思考8
圖片
  熱門推薦
圖片
{{ item.channelVendor }} | {{ item.webinarstarted }} |
{{ formatDate(item.duration) }}
直播中

尚未有邦友留言

立即登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