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討論了 Semantic Kernel Plugins 的複雜參數支援,今天我們來探討另一個重要議題:在設計 AI Agent 系統時,應該選擇 Single-Agent 還是 Multi-Agent 架構?
當前,AI Agent 系統的設計越來越多樣化,根據不同的業務需求和技術條件,選擇合適的架構對於系統的性能和可維護性非常重要。但卻也因為陷入選擇困難症,往往過度複雜化而忽略需求上的本質,在 AI Agent 的設計上也是如此,然而生成式 AI 的一日數變,提早的架構化反而造成不必要的負擔,還沒享受到 Agent 帶來的好處,反而就被架構給打垮了。
Single-Agent系統圍繞單一 Agent 負責理解需求、規劃步驟、呼叫工具、產出結果。它的節奏是線性的,所有的任務都由這個 Agent 依序處理,可以很快嘗到 Agent 成果:資料串起來了,流程跑通了,第一個價值點交付了。通常 Single-Agent 是把「複雜度」收斂在一個點上,靠的是精心的 Prompt 設計與一套大全配的工具,讓這個 Agent 可以應付多種情境。而這個 Agent 的智慧程度,決定了整個系統的智慧程度,所以 Single-Agent 的設計重點在於「如何讓這個 Agent 變得更聰明」,而不是「怎麼分工合作」。相對的也帶來了風險,因為決策都集中在一個 Agent 上,容易決策失誤、叫錯工具,不易限制 Agent 的行為範圍,這個 Agent 的失誤就可能導致整個系統的失效。
優點:
缺點:
Multi-Agent系統特徵為多個自主Agent協作或競爭達成共同或個別目標,由多個 AI Agent 協同工作,各自負責不同的任務或領域。把「複雜度」分攤給不同的 Agent 角色進行分工作業,靠的是協作的概念。 每個 Agent 都有明確的職責範圍,專注於自己的任務,這樣的設計讓系統相對具彈性和可擴展性,可以根據需求增加或減少 Agent 的數量,並且可以針對不同的任務選擇最適合的模型和工具。技術上採用多種協調模式。相對的,Multi-Agent 架構的設計和實作會比較複雜,包括指揮者-工作者模式、監督者架構、Workflow 多Agent工作流程,需要考慮 Agent 之間的協作和互動,並且需要有機制來管理和監控這些 Agent 的狀態和行為。
優點:
缺點:
以大家比較熟悉的 RAG 系統來說,最小可行的版本通常是 Single-Agent 架構,因為整個系統是由一個 Agent 負責理解使用者的查詢,檢索相關文件,並且生成回答。雖然 RAG 系統中包含了檢索器和生成模型兩個主要組件,但這些組件都是由同一個 Agent 協調運作的,因此整體架構仍然屬於 Single-Agent。
但是當文件量暴增、跨語系、跨不同領域檢索又需要合規審查與引用校對時,Multi-Agent 就有了用武之地,這時候可以考慮 Multi-Agent 架構,將系統拆分為多個專注於不同任務的 Agent。例如,可以有一個專門負責分類文件檢索的 Agent,另一個負責生成回答的 Agent,還有一個負責審查和校對的 Agent。這樣的設計可以提高系統的靈活性和可擴展性,並且可以針對不同的任務選擇最適合的模型和工具。
再舉個例子,假設我們要設計一個客服系統,這個系統需要處理多種不同的查詢,例如訂單查詢、產品資訊、技術支援等。如果使用 Single-Agent 架構,這個 Agent 需要具備處理所有這些查詢的能力,這可能會導致 Agent 變得過於複雜且難以維護。相反地,如果使用 Multi-Agent 架構,可以為每種類型的查詢設計專門的 Agent,例如一個負責訂單查詢的 Agent,一個負責產品資訊的 Agent,還有一個負責技術支援的 Agent。這樣的設計可以讓每個 Agent 專注於自己的任務,提高整體系統的效率和可維護性。
在決定使用 Single-Agent 還是 Multi-Agent 架構之前,首先需要評估系統的需求複雜度。以下是一些可以考慮的因素:
在設計 AI Agent 系統時,選擇 Single-Agent 還是 Multi-Agent 架構並沒有絕對的標準,Single-Agent,像是把一把好用的瑞士刀磨到利;選 Multi-Agent,像是打造一個分工明確的工作團隊,關鍵在於根據具體的業務需求和技術條件做出合理的選擇。通常,從 Single-Agent 開始,打通價值場景,證明導入 AI Agent 的效益,隨著需求的增長和複雜度的提升,再逐步過渡到 Multi-Agent 會是一個不錯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