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邦幫忙

2025 iThome 鐵人賽

DAY 9
0
佛心分享-IT 人自學之術

小小工程師從職場實例,看 IT 團隊如何協助企業數位轉型落地系列 第 9

Day9 Project: 專案始動 - 工程定錨 - Task, Action & Result

  • 分享至 

  • xImage
  •  

昨天我們談到了工程定錨的 Situation,主要的面向有沒有發現都跟維運有關?

Why?為什麼是維運作為數轉的出發點?一般來說不是就是要有新產品嗎?

以下就來分享團隊之所以這麼做的層面分析~

Task

  • 為什麼要定錨, 為什麼決定什麼是現行版本, 是要解決以下兩個問題:

    • 什麼是現在?
      • 現行版本的定義跟假設是什麼?不定義清楚,你會發現一堆人都活在平行時空之中,再來就是過去多美好了,到時候光要處理這些問題,就會讓專案很難往前了。
    • 要怎麼回來?
      • 盤點找出現在的輪廓跟限制,用以上這些標準知道要怎麼回來,因為要回到異動前,實務上要處理的不是個 0 到 100,然後 100 回到 0 的過程,其實是 100 可以回到 0,50 時也可以回到 0,100 可以回到 0,也可以回到 50 的場景,因為有時候就是異動開始就沒辦法回到原點,那如果要做到這樣,要知道怎麼做,跟這些動作回到那一步的影響,來決定能不能做,跟可不可以做,跟怎麼做,怕亂做更糟,因為有異動一定會有意外,然後沒想清楚這些,你很容易就進入平行時空了,你以為回到的原點,不是真的原點。
  • 大型長期專案,免不了就是個長期試錯的過程,這些準備都是讓我們有足夠的試錯空間跟彈性,要有這些原點設定,一步步推進專案。

    • 在人的方面,若是沒有定義清楚,每一次的異常或是非預期結果相關的後續處理(回到看官們幻想的所謂美好過去),就會消耗掉想要推進專案成員的精力,讓專案更難往前了,清楚的定義每一階段儲存點的定義跟假設,讓專案成員專心推進專案,而不是被外行人士扯後腿讓專案無法往前,這樣說好了,很多人的出發點都是好的,但是有些人還是不要出發好了。
    • 在事的方面,要考量這麼多標準,主要是要確保每次的異動,不會一廂情願,結果導致更多的問題,舉例來說,業務單位因為自己方便,希望有個功能直接可以存取任意使用者的資料,也要自動把資料加密的部分移除,方便他們日常作業(實際案例),若當下沒有適當溝通調整,當作業流程依此需求調整,系統照此持續發展,回頭因資安問題,要再處理這些陳年舊帳,就會產生更多非預期成本,過多這些問題,就會讓專案無法推進了,確認每一個版本的功能定義跟假設(可以支援的範圍跟限制),是讓專案持續小步快跑前進的關鍵。
  • 以上的東西看起來要整理考慮的真的是錯綜複雜,那該如何開始呢,此專案是從資訊部門本身的重整開始,後續會有章節說明相關重點,這邊只是先概略說明筆者團隊採取的方式,以下會從作業面、組織調整、定錨實作三方面說明

  • 作業面的重點是如何確保所有的需求到正式異動,可以被妥善管理,以批量批次的方式進行異動,這樣才有辦法跟配套的備份還原機制正確聯動,說到底,如果沒有人的管理配合,再多機制都是枉然。

  • 組織調整的重點是如何確保專業跟當責可以跟上。

  • 定錨實作的重點是如何確保每一個版本的功能定義跟假設(可以支援的範圍跟限制)。

Action

  • 作業面
    • 流程面
      • 導入敏捷框架 (ex. Scrum、Kanban)
      • 專案管控框架(ex. Jira)
      • 知識庫管理框架 (ex. Confluence)
      • 跨部需求溝通框架(收斂溝通節點)
      • 各項工程解決方案標準(ex. MS O365、D365、Azure、GitHub、C#、PHP、Node.js、Lavarel、Python、DevOps、CI/CD ... etc)
    • 專案管理(就是報告框架)
      • 上接數位轉型委員會,下接組織高階管理團隊,長期專案沒有基本固定報告框架,會失焦,失焦的風險,不是做的事情沒人看到(因為沒看到是常態),是沒有聚焦,會有上述的問題,一堆看官(假專家)會想辦法進來搶眼球,然後專案又走鐘了,長期專案要要有基本固定報告框架,讓大家知道我們的重點在哪。
      • 此專案範例是聚焦在下面幾點:
        • 營運韌性
        • 數位轉型
        • 資安風險
        • 其他
      • 特殊專案,像是資安事件等,是以另案說明的方式,進行特案追蹤說明。
  • 組織調整
    • 重新分組(開發、維運、MIS)。
      • 要開始實作就不能大鍋炒了,每一個動作都要有負責人,負責人若專業知識無法支撐起他負責的範圍,一者配合教育學習,在時限內完成提升,二者換掉。
    • 重新定義每個人的 R&R,考核標準及機制,配合流程面的調整,進行資訊部門本身的資源迭代。
      • 資源有限,800人的組織,原先只有十位員工,還大多待退中,因其過去作業模式的慣性,很難要求員工接受新事物,賦能不是單方向的,舉例說明,縱使有請新資深工程師,教原生團隊使用 Git,半年後還是極度抗拒,員工如果沒有動力,賦能也不會落地發生,原生團隊會自我學習也就不會有需要轉型專案的出現了。
      • R&R,考核標準及機制,流程面的調整,都是要引導團隊前進,若跟不上怎麼處理也是於法有據,跟傳統團隊價值觀最大的差異,通常是傳統團隊都會說我有做事呀,但是新觀念是你有價值產出嗎?這種差異不是口頭上討論會有結果的,現實狀況大部分人資也不具備可以協助溝通的能力,重新釐清 R&R,考核標準與機制,是比較明確的做法,也比較不會有法律上的爭議。
  • 定錨實作 (User、Network、System、Application、Data with Time constrain)
    • 框架跟作業模式定稿後,以下的數據都會進行即時或至少定期備份,確保作業線的專案時間推進是一致的
      • 開發
        • Software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
        • 開發環境的設定,讓協作模式落地(不要服務只能從某一台開發機出來的才可以用)
          • Windows 的開發環境一致
          • Linux 的開發環境一致
        • 日常作業模式
          • 舉例,Daily Scrum
        • 專案及文件管理模式
          • 舉例,以 Jira and Confluence 為準,需求若只是在 email 的不成立,有統一事實標準。
          • 舉例,各需求沒有經正式程序核可的不成立,防止工程師私下接需求造成異常。
        • Release Management
          • 舉例,不該手動去正式環境進行手動異動。
      • 維運
        • Infrastructure and Platform Management
        • Deployment Management
        • 正式服務環境的管理
          • 微網段切分各種不同服務目的系統(AD、Web、DB ... etc)
          • 作業系統及應用程式版本收斂
          • Service Configuration management
          • Service Continuity Management
            • 從帳號、作業及應用系統環境、設定、版本管理外,數據資料應該怎麼備份、各種數據資料的備份週期應該有不同的規範,數據資料的生命週期管理,這些都要釐清,不然你怎麼問,業務團隊都只會跟你說都需要,如何在備份跟成本取得平衡是要從定義就開始的。
            • Windows environment 的管理規範
            • Linux environment 的管理規範
            • 各種 Device (ex. Router、Switch ... etc) 的管理規範
        • 從開發到正式環境的生命週期管理
          • 從開發到正式環境應該怎麼設定(ex. Development、Testing、Staging、Production ... etc)
        • 監控及異常處理程序
          • 這邊的重點是服務應該監控什麼?那些紀錄要留?稽核配套的機制?各種相關自動化程序,這些相關的東西都是服務的一部分,也是要定義清楚的,也是屬於要備份跟服務一起配套的(跟數據資料時間性要一致的概念是相通的)
      • MIS
        • 帳號盤點、權限收斂、相關監控
          • 各類型帳號使用標準及生命週期管理
          • 基礎設施及系統存取權限管理(含 VPN ... etc)
        • 使用者終端設備管理、明定支援範圍也只限支援範圍
          • 硬體資產盤點、硬體規格收斂、支援範圍收斂(基本電腦技能不行是你自己的問題,你家裡的電腦問題不要拿到公司來問)
          • 作業系統及應用軟體盤點、解決方案收斂、版本收斂、支援範圍收斂(電腦不可以裝公司允許以外的軟體,軟體支援僅限公司使用軟體)
        • 使用者場景管理(舉例如下)
          • 辦公室
          • 遠距(初期透過 VPN 遠端桌面作業環境架構、後期以雲端為中心架構 ... etc)
          • 協力單位
          • 訪客

Result

  • 以上的動作都需要時間調整,所以實務上,可能需要一到兩季的時間逐步落實,在此專案的效益上,就是在後續專案推進,內部資訊部門的專業性、作業流程跟效率都獲得顯著的提升,外包商的品質也獲得顯著改善,後續遇到的資安事件也有能力進行處理,一改之前原生團隊打到哪算打,做不到也無能為力的狀況。
  • 後續章節會提供幾項實例產出案例供參考。

上一篇
Day8 Project: Engineer Standard Alignment and Version One definition - 專案始動 - 工程定錨 - Situation
系列文
小小工程師從職場實例,看 IT 團隊如何協助企業數位轉型落地9
圖片
  熱門推薦
圖片
{{ item.channelVendor }} | {{ item.webinarstarted }} |
{{ formatDate(item.duration) }}
直播中

尚未有邦友留言

立即登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