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來聊聊在數轉前還需要做的一件事情「工程定錨」,以下是以組織過往的故事來看看何謂工程定錨,要處理的是什麼面向?
如前面章節所述,當專案目標跟執行架構都定義完也啟動後,我們進行了現行作業流程、配套系統跟環境、相關數據、負責單位、負責人、及相關制度的盤點,在進一步拉近組織管理現況認知,跟實務面組織運作狀況的差距,另一個面向上來說,我們也是同步要找出現行流程架構的限制,避免專案目標不切實際,也防範一些看官(假專家) 的風涼話(如 MOMO 都可以,為什麼我們不可以..等等)。
另一方面,也要破除一些認知錯誤的問題,會啟用數位轉型這個專案,就代表原先的運作模式應該是有落差,無法達到組織想要達到的目標,那為什麼會這樣?管理會議不是都有開嗎?細想一下,這些主管真的會即時反應組織的問題嗎?他們真的會跟大老闆說他想要的其實做不到嗎?所以需要之前的盤點跟再溝通,讓大家的認知一致,因為因應數位轉型的異動要開始了,筆者團隊過往的經驗,如果沒有釐清這一段,一開始異動,就會有人說這問題以前都沒有呀(真的嗎?發誓喔,天打雷劈那種喔,敢不敢?),這問題都是轉型帶來的呀,所以照筆者團隊經驗,現況認知釐清,目前限制釐清(可以做到的事)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另一方面,既然專案要開始了,我們要先做到這些異動不會造成不可承受的影響(裁員不要裁到大動脈,系統更新不要毀了服務),工程維運的起手式,如備份是否有落實,各服務異常時的影響跟可容忍時間,大家要把遊戲規則先說清楚,不然光救火背鍋就可以把整個專案搞垮了,所以工程單位要確保每次的異動,在解決方案跟數據層面上,都有妥善的過版(release)及異常回復程序(rollback)計畫,最不濟,備份也可以上場救援,先求服務不死,再求進一步優化。
再來是既然我們要前進了,那有沒有是以前沒考慮到,考量不周全的,因應未來挑戰的,可以在這次的改進計劃中同步解決,所以可以在前述章節中,看到一些標準(ISMS、PIMS、BCMS、ITSM、NIST)的相關要求,有些是組織期望要做到合規的,有些是借鑒標準來改善組織內部架構的(再說一次,假專家真的超級多的,不然就不會歪到這種程度了),另外在企業責任上,組織有符合社會期待嗎?是不是同步要改善這些認知,在體質改善的同時,一步步對齊現代的價值標準,因為這樣,我們有哪些事情要同步進行?
這邊列出相關考量的標準供大家參考
該組織的專案場景
配合預設成功場景,從使用面、服務面、安全面考量要做的事項,整體思路可參考 ITIL v4 標準發想。
使用面
服務面
安全面
其他還要一些比較 operation 對應標準異動
這邊要說明的是,在確保服務不會在異動中陣亡的目標,其實不是僅僅把現狀保存下來,而是如何正確的保存下來,參考這些標準就是要做到怎麼正確的保存下來。
舉例來說,過去的系統也有做備份,但僅有一種備份方案,檢查後,復原程序要三天,因為系統的承載力跟空間無法有效配套,這就是個非常不切實際的備份作業。那 ISMS 的資訊資產盤點跟風險評鑑,就可以提供一個可借鑑的方法,去定義我們怎麼看這件事,這就是列出這些標準讓大家思考,異動開始前,我們要怎麼做到可接受風險,才確保我們已經進行適當的遊戲備份了,起碼出問題,我們還可以從備份點開始,不會被打回新手村。
以上是相關 Situation 分析,其實談到大多是維運面向,並且方向相當多元,大家可以想想為什麼...
後面,我們明天繼續囉,
to be contin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