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還在講「Context Engineering 的三板斧」:挑選、壓縮、多專家模式。今天一睜眼,桌面上就多了一大堆檔案——需求文件、API YAML、ERD、架構圖、測試腳本…
看著這些檔案,我突然覺得自己像個在資訊考古現場的工程師,挖到一堆石碑,現在要刻在說明書裡,讓未來的工程師(或 AI 小幫手)能看得懂。
於是我召喚了 Codex,請它幫忙整理,導出一份「expose_doc」,目標是產出一份能讓其他 Agent 快速上手的說明集 。
這一整天的任務,就像是在文件工地裡打磨磚瓦,最後提煉出一套 「AI 協作的黃金守則」。
光是 README、Requirement、API 規格、ERD、Architecture 幾個文件,就已經能把新手淹死。
挑選就是要從「文件山」裡,抓出最有價值的部分,其他的先收進倉庫。今天的挑選重點有三個:
產品範圍與功能矩陣
Requirement 文件清楚定義了核心功能:通知發送、目的地管理、Bot 管理、CRUD 基本資源,還有計費、排程、重試等未來功能。
光這一張表,就能馬上告訴任何新加入的 AI 工程師:「什麼有、什麼沒、什麼還在畫餅。」
API 快速對照表
OpenAPI 與 API_README 提供的「快速參考」表格,把 POST /companies
、POST /projects
、POST /destinations
、POST /notifications
串起來,馬上可以走完 Happy Path。
這比長篇大論更重要,因為新手只要能跑通一輪,就會覺得「啊,原來這系統是真的活著」。
資料模型與 ERD
ERD 裡面把 companies → users → projects → destinations → notifications
的關聯一口氣講清楚。
雖然有些 FK 沒強制(像 created_by),但這對快速理解邏輯已經夠用了。
👉 這就是挑選:從 100 頁文件裡,先抓出那 3 張「最關鍵的地圖」。
光有挑選還不夠,因為文件還是太厚。這時就要壓縮,把長篇贅述濃縮成「一口氣看懂」的精華。
架構總覽
架構文件其實寫得很完整:Entry point、HTTP server、Middleware、Handlers、Services、Repositories… 全部分層解釋。
但我壓縮後的版本只有一句話:
👉 「這是一個典型 Go 三層架構:Gin Handler → Service → Repository → Postgres,外加 Bot Webhook 和 Provisioning Beta。」
流程圖壓縮
原本的通知流程有整頁的文字序列圖,我壓縮後的版本:
👉 「POST /notifications → 驗證 → 寫 DB → BroadcastService → Teams → 回傳 202。」
(一句話勝過一張 A4。)
測試腳本壓縮
test_api.sh 本來有一堆顏色輸出、jq 判斷,我壓縮成三行:
👉 「檢查健康 → 建立公司 → 建立目的地 → 發送通知 → 回傳結果。」
(外加一個黃金提示:沒設定 PROJECT_ID 就別想測試。)
這樣一壓縮,新人只要三分鐘,就能把系統主軸摸清楚。
挑選 + 壓縮之後,還剩一個關鍵:多專家模式。
因為文件不是只給人看的,也是要給 AI 協作者看的。
想像一下:未來我們有三個 AI Agent:
這三個 Agent 如果都看同一份大文件,保證會「Lost in the Middle」。
但如果我們把文件拆好:Doc Agent 看 Requirement、Test Agent 看 TEST_README、Code Agent 看 API YAML,那就能各司其職。
今天產出的 expose_doc,其實就是往這個方向走:一份濃縮、分門別類的文件集,正好適合多 Agent 協作。
總結今天的過程,我整理出一份「AI 協作黃金守則」:
挑選最小可行文件
壓縮成一口氣懂的摘要
多專家分工
保持與程式同步
日誌與錯誤案例收斂
今天最大的收穫,不是又多了一份 README,而是終於把文件整理成「AI 可以看、人也能懂」的格式。
以前的我看到一堆 md、yaml、sh 就頭痛,今天的我看到 expose_doc 反而有種安心感。
因為這代表:
一句話總結:
👉 文件不是累贅,而是 AI 協作的燃料。
明天,我要把這套「黃金守則」拿去實測:
讓我們看看,這套 挑選・壓縮・多專家模式,能不能真的讓工程效率翻倍。
✍️ Day10 收工感言:
今天不是在寫程式,而是在煉文件。煉到最後,我煉出了一套「黃金守則」。
未來,AI 工程工地就靠它來打地基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