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天前,我還在建構第一支 Teams Bot;
三十天後,我有了完整的中台、監控、E2E、自動化部署,
更重要的是——我學會了如何與 AI 並肩作戰。
這不只是程式碼的勝利,更是開發思維的進化。
一開始,我以為鐵人賽只是每天寫文、commit、debug。
結果我發現自己建立了一套全新的開發哲學:Vibe Coding。
Vibe Coding 的核心是:
「與 AI 對話,用自然語言描述需求,再讓它生成、驗證、修正。」
這不只是「AI 幫你寫程式」,
而是你和 AI 一起思考架構、設計、測試與決策。
每天我都在實踐這五大原則:
這五個步驟,最後成為我專案的開發心法。
30 天的成果,不只是一套程式碼,而是一個完整的系統生態。
模組 | 功能 | 成就 |
---|---|---|
🧱 Core Service | Teams 通知中台 | 支援 group/chat/channel 三種模式 |
🧠 Graph Mid Layer | Graph API Proxy | 控制權限與租戶隔離 |
🧾 Notification Center | PostgreSQL schema + Redis cache | 高效追蹤每筆通知 |
🔍 Monitoring | 業務/效能/健康檢測全覆蓋 | 可自我分析、報警、預測 |
🧪 Test Framework | E2E + Load + Integration | 全綠、穩定、可重現 |
🐳 Deployment | Docker + CI/CD + Multi-env | Dev/UAT/Prod 自動部署 |
這一路,我見證了從 curl
測試到全自動化的演化,
每個 log、每個 alert、每個 pipeline 都在訴說成長的故事。
當我回顧這 30 天的提交歷史,發現每個突破都有共同點:
清晰的流程 + 即時驗證 + 穩定的節奏。
我曾經卡在 Redis 連線錯誤、被 PostgreSQL schema 改壞、
甚至為了一個 429 rate limit debug 到凌晨。
但我沒有亂改,而是用 Vibe Coding 的節奏去面對:
這不只是工程紀律,
而是讓 AI 成為團隊的一份子,
一起面對不確定性。
最終我領悟到:
Vibe Coding 的真諦不是讓 AI 幫我產出程式碼,
而是讓我更像架構師,而非打字工。
我學會用自然語言去描述設計,
用 prompt 去定義任務、上下文、期望結果。
這就像在開發一個「可編程的協作空間」:
這是「開發流程自動化」的起點,
也是未來 AI 協作開發的雛形。
鐵人賽讓我養成一個習慣:
每天都要寫點什麼,哪怕只是修一個錯、加一個測試。
這個節奏讓我理解到:
「每天一小步,系統就往成熟邁一大步。」
明天起,我不再需要倒數第幾天,
因為 Vibe Coding 已經成為日常。
從今天起,AI 不只是輔助,而是開發夥伴。
我不再害怕未知的 bug,不再畏懼龐大的架構。
因為我知道,只要我能「描述」問題,
AI 就能「理解」並與我一起「解決」。
這不是代碼的結束,
而是「人機協作開發」的開端。
紀錄時間:2025-10-14
作者:Even Chen
專案:TeamsNotify + Vibe Coding 實踐
狀態:✅ 完成
精神:Keep the Vibe, Keep the Cod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