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的消費與叫車習慣應該有部分是完全移轉至 Uber 上,總使價格會稍微高一些,但是叫車體驗、車子品質與司機數量上都讓人找不到更好的解決方案,「供需平衡」為 Uber 與消費者達成的市場機制,然而人工智慧背悄悄地在背後驅動著這「供需」天平
當你輸入目的地時,Uber 的 AI 系統立刻開始搜尋附近所有可接單的司機,並根據距離、交通狀況與預估到達時間進行司機尋找,這不只是單靠「誰離你最近」的距離,而是「誰最快能把你安全送到」,路線規劃也不是單純依靠 Google Maps,而是結合歷史資料、實時路況與過往乘客的出行習慣
下雨天、演唱會結束、跨年夜這些高峰時刻,Uber 的價格常常飆升,有時候是計程車的 2-3 倍,這不是隨機亂喊價的,而是 AI 動態定價的結果,演算法會同時考慮該地區需求量、上線司機數量、交通狀況,甚至有時候是連假或節日與天氣,來動態調整價格,調高的價格能鼓勵更多司機上線,就有機會確保乘客可以能在合理時間內叫到車
From Predictive to Generative – How Michelangelo Accelerates Uber’s AI Journey
樹多必有枯枝,隨著平台用戶數量大增與司機數量變多,容易會有惡意訂單,有些人會刻意用不同帳號、不同裝置下一堆單,目的就是「濫用優惠券」。例如:首乘優惠、優惠折扣,這會讓平台燒錢、卻不是真的新增用戶
或是乘客因為低分、違規被封鎖,就用假資料再開新帳號,司機也是,如果評價太低,就重新註冊,這會削弱 Uber 評分制度的效力
AI 訓練能判斷 GPS,判斷這趟行程是否合理(例如乘客位置是否真有移動過),或是同一張信用卡卻綁一堆不同帳號,同一手機註冊了大量不同帳號等等,都有跡可循可以通知異常行為
航程 Day 16 靠岸|就先到這裡,明天再啟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