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邦幫忙

2025 iThome 鐵人賽

DAY 20
0

在上一篇我們聊到設計中常見的 UI/UX 易用性陷阱。

不過就算設計師和團隊再有經驗,也難以保證一開始就能做出完全符合使用者直覺的產品。因為設計不只是在畫面上的美學,更是與「真實人類行為」密不可分。

這就是 易用性測試(Usability Testing) 出現的理由:透過觀察、測試和數據,來驗證設計到底能不能真的被「用得好」


什麼是易用性測試?

簡單來說,易用性測試就是 讓真實的使用者實際操作你的產品或原型,同時觀察他們的行為與反饋。目標不是測試使用者的能力,而是測試設計是否符合使用者的自然操作邏輯

舉例來說:

  • 如果一個人要找付款按鈕,卻花了 30 秒以上還沒找到,那問題可能不是他笨,而是你的設計不明顯。
  • 如果使用者在填表單時,不斷重複點擊「下一步」卻無法成功送出,那可能是錯誤訊息不明確。

易用性測試的核心精神,就是發現「設計的陷阱」在哪裡,讓團隊能更快修正,避免產品正式上線後才被大量客訴。


為什麼要做易用性測試?

可能會有人問:「我們設計師和 PM 都看過了,還要找人測試嗎?」

我會跟你說:需要‼️理由有三點:

  1. 設計團隊的盲點
    設計師和 PM 常常對產品太熟悉,導致無法從「第一次使用」的角度去看待。易用性測試讓我們看見新手用戶的真實困難。

  2. 避免成本高的錯誤
    一個上線後才被發現的重大體驗問題,調整成本可能是設計階段的 10 倍。測試可以把風險往前移,並縮小修改成本。

  3. 真實數據支撐決策
    不是誰的意見比較大聲,而是使用者的行為說了算。測試結果能讓團隊更有依據的去說服業主並做設計上的調整,減少被業主魔改的機會☠️。


易用性測試的基本流程

1. 設定目標與指標

在開始之前,先定義清楚要測什麼。例如:

  • 受測者能否在 1 分鐘內找到產品分類?
  • 填寫表單的流程是否流暢?
  • 首次進入新功能時,是否理解操作方式?

此外,也可以搭配幾個常用指標,像是:

  • 完成率:多少人能成功完成任務?
  • 完成時間:平均花多少時間?
  • 錯誤率:過程中發生幾次誤操作?
  • 滿意度:受測者覺得體驗如何?

這些數據能幫助團隊更有依據的去比較不同版本的設計,而不是只靠「感覺」。

2. 規劃測試任務

給受測者一些 「貼近真實場景」的操作任務,而不是讓他們自由亂點。像是:

  • 「請幫我預約下週三 14 點的英文會話課程」
    👉 這樣的任務能觀察受測者到底是用課程類別來搜尋特定課程,或是關鍵字來搜尋 … 等等的使用行為跟你想像的是否一樣,以及是否有優化的地方。  

  • 「找到並購買一件藍色的襯衫」
    👉 這樣的任務能幫助我們了解整個購物的流程中,對受測者是否輕鬆、能不能找到特定的商品、有沒有什麼地方是我們有所忽略的。

總結來說,規劃「貼近真實場景」的任務能幫助我們去觀察他們操作過程的痛點。

3. 招募受測者

理想情況下,參與者應該符合你的目標族群。根據 Nielsen Norman Group 的研究指出:5 位使用者就能發現 85% 以上的核心問題,所以並不需要過度追求大樣本。如果有明確的目標族群,則每個族群各找 4 位受測者即可。

但現實中,專案常會因為時間緊迫成本不足,只能先找公司內的同仁來測,要注意的是請找非專案同仁甚至是非相關部門同仁,或是親朋好友,而不是專案成員,因為他們太熟悉產品或帶有預設立場,會讓測試會失去效果。

4. 執行測試

測試過程中,研究員不應過度干預,而是觀察、記錄,並鼓勵受測者邊操作邊說出心裡的想法( 放聲思考 )。
而在測試中也要盡量模擬真實操作情境,像是在手機上測手機介面,而不是電腦模擬,這樣受測者的行為會更接近實際狀況。

在測試後,讓受測者填寫 SUS 量表,並透過簡易訪談了解受測者操作時遇到的問題與感受。

5. 分析結果

整理觀察到的行為:

  • 受測者在哪一步卡住?
  • 他們的表情、語氣透露什麼?
  • 出現最多次的困難點在哪裡?

結合簡易訪談、SUS量表以及把前面提到的指標( 完成率、完成時間、錯誤率、滿意度 ) 轉為數據指標作為分析的一環,最後,將這些洞察與數據轉化為具體的設計改善建議。


常見的測試方法

1. 實體測試

研究員與受測者實際見面並待在同一個空間進行測試,能即時觀察與追問,適合需要深入觀察操作細節的情境。

2. 遠端測試

受測者透過螢幕共享,研究員在線上觀察。好處是彈性高,能找到更多地域不同的受測者,但缺點是可能會因為網路問題,畫面會有延遲的狀況而沒辦法及時與受測者當下操作的表情同步,甚至可能會有直接斷線的狀況

3. 游擊測試

研究員到咖啡廳或公共場合,隨機找人測試,通常不會是精準的目標族群,但能快速取得真實反饋,因為測試對象不是精準的受測者,測試結果可能會比較粗略,適合用來抓「大方向問題」。不過研究員可能需要具備被人拒絕的勇氣就是了。🤣


為什麼易用性測試很重要?

想像你設計了一台自助點餐機:

在設計師眼中,流程超簡單:點餐 → 確認 → 付款。
但實際測試後,發現有使用者找不到「餐點特製」的按鈕,因為按鈕位置不明顯甚至根本沒有設置。
也有人付款後,以為系統還在處理中,因為付款成功的訊息設置在畫面的角落且三秒就自動消失,很容易被使用者忽略。

這些問題如果沒有經過易用性測試,很可能要等到實際店家大排長龍、顧客抱怨時才會浮現。


📌 總結

易用性測試不是「上線前才驗收」的最後步驟,而應該貫穿在設計過程中。只要持續測試、持續修正,就能避免產品陷入「我們以為很好,實際卻不好用」的窘境。

總結來說:測試是設計不可或缺的一環,易用性測試不是測試受測者的智力,而是測你的設計是否符合使用者的行為。

下一篇,我們會深入探討 「如何規劃並執行一場有效的易用性測試」,將觀察轉換成可執行的設計改善。


上一篇
Day 19 | 別再採雷!最常見的 5 大 UI/UX 易用性陷阱
下一篇
Day 21 | 易用性測試實戰:從準備到分析,一次學會完整流程
系列文
UI/UX 不只是漂亮!30 天讓你的設計人人都能用24
圖片
  熱門推薦
圖片
{{ item.channelVendor }} | {{ item.webinarstarted }} |
{{ formatDate(item.duration) }}
直播中

尚未有邦友留言

立即登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