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邦幫忙

2025 iThome 鐵人賽

DAY 30
0
Modern Web

UI/UX 不只是漂亮!30 天讓你的設計人人都能用系列 第 30

Day 30 | 從合規到共感:無障礙設計帶來的 UX 轉變

  • 分享至 

  • xImage
  •  

經過這幾篇的探討,我們一路從「為什麼需要無障礙設計」,到各種細節像是排版、色彩、元件、表單、表格……,
其實各位應該已經發現,無障礙設計並不是一套額外的規則,而是一種讓介面更貼近真實使用者多樣性的設計思維
它並不只是「讓視障者可以操作網站」,而是希望所有人都能輕鬆理解、有效操作、不感到挫折


無障礙設計規範不是限制,而是共用語言

不論是 Material Design、或 Apple HIG,這些設計規範都有明確的無障礙章節。
它們並非要讓設計師「照抄」使用,而是提供一個一致的標準語言
幫助設計、前端與測試人員能夠共同理解「什麼樣的體驗才是可及的」。

例如 WCAG 提到的「1.4 可辨識」原則,其實就能轉換成日常設計語言:
✅ 文字與背景對比要足夠清楚
✅ 不要只用顏色作為狀態區分
✅ 使用者在不同裝置上都能清楚辨識互動元素

這些看似基本的原則,實際上是確保「在最糟的情況下,資訊仍能被理解」的 UX 保險。


當「可及性」變成「可親近性」

UX 不只是「使用體驗」,更是「使用者與品牌之間的情感連結」。

無障礙設計看似在解決技術與操作的問題,但它帶來的,其實是一種被尊重、被看見的感受:

  • 對於行動不便的長者,能不用反覆放大縮小就清楚閱讀文字,是一種友善。
  • 對於聽障者,影片有字幕不只是「可理解」,而是「被納入對話」。
  • 對於認知障礙者,清晰一致的按鈕與導覽,讓他們能在數位世界裡保持信心與自主。

這些體驗會轉化為使用者對產品的信任感與好感度,也會進一步影響品牌價值。
在商業層面上,這是設計創造差異化競爭力的關鍵


同理心才是最強的設計工具

在做無障礙設計時,我們很容易陷入「檢測表」的迷思——只要 AA 達標就代表完成。
但實際上,那只是起點。

真正的關鍵在於:我們有沒有用「不同使用者的角度」去看這個介面?
當你用 Figma plugin 模擬色盲視角時,你會開始發現「紅色錯誤提示」其實並不那麼明顯;
當你關掉滑鼠只用鍵盤操作時,你會發現有些彈窗根本跳不出焦點。

這些經驗不是為了讓我們感到挫折,而是提醒:
好的設計並非「人人都能看見」,而是「人人都能使用」。


從合規到共感:無障礙設計的真正目標

遵守 WCAG 準則、達到 AA 或 AAA 等級,確實是重要的里程碑。
但無障礙設計的最終目標,從來都不只是「合規」,而是「共感」。

設計的意義,不在於讓介面多完美,而在於讓使用者能以自己的方式參與世界
當我們開始理解不同感官、不同思考方式的人如何體驗數位產品時,也同時拓寬了我們對「人」的理解。
讓我們重新檢視資訊、互動與情感的關係,並提醒自己:
設計不是為了讓人讚嘆,而是為了讓人能「使用」。


📌 總結

無障礙設計看似複雜,但它的出發點其實非常單純:

「讓每一個人都能順利完成他要做的事。」

這是一種對人類多樣性的尊重,也是一種對設計專業的責任感。

對剛接觸無障礙設計的設計師來說,確實會覺得規範很多、細節繁瑣。
但無障礙設計從來不是要你背誦所有條文,而是培養一種設計態度

當你開始思考:「這樣的設計,是否每個人都能看懂、操作、感受到?」
那麼,你已經踏上讓 UX 更完整的路上了。

而你設計的習慣逐漸內化成這樣的思考方式時,
無障礙設計就不再是一份待辦清單,而會成為一種自然的設計態度。


終於到最後一篇了🥳🥳 一開始還覺得自己會寫到一半就棄賽了 (喂)
但最後還是有努力完賽了呢🙂‍↕️ (欣慰

最後謝謝有來看我的文章的各位🙏 我們有緣再見👋


上一篇
Day 29 | 無障礙設計入門 ⑥:別把表格變成迷宮 ── 讓資料更容易被「讀懂」
系列文
UI/UX 不只是漂亮!30 天讓你的設計人人都能用30
圖片
  熱門推薦
圖片
{{ item.channelVendor }} | {{ item.webinarstarted }} |
{{ formatDate(item.duration) }}
直播中

尚未有邦友留言

立即登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