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復健科與中醫傷科在過去常遭民眾濫用,因此健保給付範圍逐漸被限縮。目前復健科多以儀器治療為主,例如熱敷、電療、短波、超音波、紅外線或牽引(頸部、腰部)等。至於徒手治療與運動治療,多半已被列為自費項目。
以台灣法規來說,醫師才能執行侵入性治療,例如打針或開立藥物肌肉鬆弛劑、需處方簽的藥布等等,來降低發炎與疼痛;而物理治療師則可透過徒手治療、運動治療、或使用各類治療儀器,協助減輕症狀與改善功能。病人必須先由復健科醫師進行評估、檢查與診斷,之後才能轉由物理治療師負責後續治療。
有些物理治療師會在復健科醫院或診所內工作,也有人選擇獨立開業,所以坊間也出現了不少「物理治療所」的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