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脆弱與不確定之間,唯有信念能構築秩序;唯有行動,能讓秩序延續。」
——《韌性生活指南》創辦筆記
這 30 天,是一場從概念到行動的試煉。
從最初的「為什麼要做這件事」,到後期「如何讓它活下去」,
《韌性生活指南》逐漸不只是防災專案,而是一次 人類行為、科技應用與文化重建的實驗。
我學到的第一件事是:
「當你開始為信念搭起舞台,世界也會因此而改變。」
這不只是產品的開發,而是一場關於「存在意義」的探問。
在技術層面,這 30 天完成了:
但更重要的,是從中看見了防災的另一面:
防災不是預測未來,而是學會準備。
韌性生活 2.0,不只是產品升級,而是價值升級。
層次 | 主題 | 實踐方向 |
---|---|---|
人性層面 | Human-Centered Resilience | 將災難心理學、焦慮研究融入 UX 與教育內容 |
社會層面 | Community Resilience Network | 建立在地共備地圖與民間合作網絡 |
產業層面 | Resilience Economy | 推動防災與 ESG、永續供應鏈結合 |
這三個層次構成未來的核心——
韌性文化的再設計(Redesigning the Culture of Preparedness)
回顧這段旅程,我意識到自己正站在三個世界的交會點:
韌性生活指南的每一行程式碼,其實都藏著一個社會假設;
每一次 UX 微調,都是對人性的一次溫柔測試。
我希望下一個階段,不只是「開發產品」,
而是與更多研究者、教育者、企業、與民眾 共同實驗「韌性的文化化」。
未來的目標是讓每個人都能回答這個問題:
「如果明天一切改變,我仍能選擇什麼?」
韌性並非只是面對災難的準備,
而是一種能讓我們在日常中保持清醒與溫度的力量。
30 天的挑戰結束了,但這不是句點。
這只是「韌性生活」成為真實的起點。
「要相信自身的信念,並為此尋找與創造舞台。」
當科技開始服務於信念,
當知識開始回應於生活,
當防災不再只是防禦,而是成為創造——這,就是韌性生活 2.0 的誕生。
感謝這段過程中所有協助形成「韌性生活指南」思維框架的對話者——
從防災士社群、教育工作者,到科技開發者與心理學研究員。
也感謝每一位在這 30 天內願意閱讀、回應、思考的人。
你們的提問與沉默,都是這場實驗的一部分。
「韌性不是個體的堅強,而是群體的溫柔。」
願未來,我們都能成為這份溫柔的延續者。
段落主題 | 對應理論/學術依據 | 主要參考來源與說明 |
---|---|---|
信念與行動的關聯 | 行為動機理論(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 Deci & Ryan (2000). Psychological Inquiry. |
使用者對防災的抗拒 | 正常化偏誤(Normalcy Bias)/防衛性否認 | Mileti & O’Brien (1992); Paton (2003). |
韌性文化的再設計 | 社會韌性理論(Community Resilience Framework) | Norris et al. (2008); Cutter et al. (2008). |
人性導向設計 | Human-Centered Design/情感設計理論 | Norman (2004); ISO 9241-210 (2019). |
安全感的設計 | 多迷走神經理論(Polyvagal Theory) | Porges (2011). |
社會網絡與互助 | 社會資本理論(Social Capital Theory) | Aldrich & Meyer (2015). |
公益與商業並行策略 | 共享價值理論(Creating Shared Value, CSV) | Porter & Kramer (2011). |
教育導入與社區共備 | 災害教育與地方防災政策 | 日本 MEXT (2012); 內政部消防署 (2021). |
韌性經濟/永續轉化 | OECD 社會韌性與永續城市報告 | OECD (2020). |
情感與信任在防災設計中的角色 | 風險溝通與信任模型(Risk Perception & Trust Model) | Slovic (1999); Siegrist (20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