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韌性成為一種文化,產品就不再只是工具,而是社會的延伸。」
一、從「還沒收到回饋」開始的誠實反思
在這個階段,《韌性生活指南》Demo尚未公開試用。
這也意味著——我還沒有真實的使用者回饋,沒有量化數據、沒有操作紀錄。
但這段空白,並非空洞。
它提醒我去提醒另一個更根本的問題:
「要相信自身的信念,並為此尋找和創造舞台。」
防災產品的挑戰在於:使用者往往「不想面對災難」。
註:「此心理阻力即為防災推廣最大障礙之一(參見Paton, 2003)」。
因此,真正的測試並非等待回饋,而是設計出一個讓人們願意接近的入口。
有時並非世界尚未準備好,而是我們還沒勇敢地展示「相信」本身。
《韌性生活指南》的誕生,就是那個讓信念具象化的過程——
在沒有人鼓掌的時候,也能選擇繼續前行,
因為真正的韌性,不是等待認可,而是 為信念搭起舞台 。
二、預期中的使用者行為洞察(行為假設)
在正式啟動測試前,我先以防災心理學與使用者行為研究的角度,預測未來可能的三種反應:
-
「行動前的猶豫」
註:符合「災前準備行為模型」(Preparedness Intention Model, Paton, 2008)。
- 預期使用者會在填寫前猶豫,因為這代表要面對潛在的災難場景。
- 對策:讓問卷像聊天一樣輕鬆,以引導取代警示。
-
「資訊帶來的安心感」
註:呼應「風險溝通理論」中「可感知控制感」(sense of control)。
- 當防災內容以「情境式語句」呈現(如:「如果今晚停電三小時…」),使用者會感覺更親近、也更有行動的方向。
-
「互助傾向的自然出現」
註:與「社會資本理論(social capital)」一致,
災後研究指出社群互助是提升復原力的關鍵(Aldrich & Meyer, 2015)。
- 多數人準備防災物資的動機並非為自己,而是「為家人、為毛孩、為父母」。
- 平台的角色,不只是提供清單,而是 延伸這份關心的能量。
這些假設將成為下一階段可用性測試的設計基礎。
三、從「個人工具」走向「社會系統」
即使尚未有正式用戶,整體架構已讓我清楚看到下一步:
《韌性生活指南》不應僅是一個清單產生器,而是一個能被擴散的系統。
我將整個產品願景分為兩個版本:
模式 |
目標 |
對象 |
價值定位 |
公益版 Resilience for All |
教育、普及、防災推廣 |
學校、社區、非營利組織 |
全民韌性教育工具 |
商業版 Resilience for Life |
個人化服務、品牌合作、長期訂閱 |
電商平台、企業ESG專案、保險業 |
防災即服務(Preparedness-as-a-Service) |
這兩個版本並非對立,,而是兩種文化的實踐模式::
- 公益版讓知識 「流動」 ;
- 商業版讓價值 「循環」 。
四、公益版的想像:從教室到社區
1.教育導入
與學校合作,設計互動式課程與模擬問卷:
- 使用《韌性生活指南》平台進行「模擬災難準備」實作。
- 導入「家庭任務制」:孩子回家幫家人完成防災物資清單。
「讓孩子成為家庭的韌性推動者。」
2.社區共備計畫
結合在地商家、社區防災隊、地方消防單位,以平台為媒介,建立「共備地圖」,記錄可借用或支援的資源。
- 哪些商家有緊急電力與飲水設備?
- 哪些住戶能提供臨時避難空間?
讓科技不只是「個人準備」,而是「社區韌性網絡」的一環。
3.公共使用授權
開放部分API或模板,供NGO與教育單位運用,讓防災教育變成可參與的日常。
目的不是推廣平台,而是推動韌性文化。
五、商業版的策略:從產品到服務
模型一:防災即服務(PaaS – Preparedness-as-a-Service)
- 使用者訂閱後,平台定期提供更新的防災物資清單建議與提醒功能。
- 與電商串接,提供「一鍵補貨」功能。
- AI 模組根據季節性災害(如颱風季、梅雨季)與地區天氣推送建議。
長期目標是讓「防災」成為內化的生活機制。
模型二:品牌合作與ESG專案
- 與電商、零售通路、保險公司、不動產產業合作,共同推出「韌性生活包」。
- 與企業ESG專案合作,提供防災教育模組、防災物資採購建議,強化品牌形象。
將企業社會責任轉化為實際行動,讓品牌成為「韌性推動者」。
例:保險公司贊助「家庭避難包 AI 報告」,同時提升顧客防災意識與品牌信任度。
六、韌性商業的關鍵:情感與信任
在心理學與神經科學的研究裡,人類的「行動動機」並非來自理性判斷,而是 安全感的投射 。
這意味著:
我們真正要設計的,不只是介面,而是一種「讓人願意相信自己能活下去」的體驗。
註:「參考 Norman, 2004; Porges, 2011」
因此,《韌性生活指南》的商業價值,不是靠行銷堆疊,而是靠 情感設計(Emotional Design) :
- 在每一次提醒中傳遞「你有在準備,所以你是安全的」。
- 在每一次更新中建立「你的行動正在保護他人」。
- 讓使用者感覺「這份清單是為我量身打造的」。
- 讓提醒語氣聽起來「像朋友的叮嚀,而不是警報」。
- 讓整個體驗傳達「你已經在行動,而不是落後」。
當產品能與人類的求生本能產生共鳴,它就不再只是平台,而是一種信念。
七、下一步:從假設到實證
在正式推向公測前,我將展開以下三個任務:
任務 |
目的 |
預期成果 |
可用性測試(Usability Test) |
驗證操作難易與填寫流暢度 |
收集使用行為與停留時間數據 |
心理壓力觀察(Behavioral Study) |
評估災難題材造成的抗拒感 |
制定 UX 降壓語言準則 |
合作夥伴訪談(Stakeholder Interview) |
探索公益與商業合作潛力 |
形成下一階段聯盟網絡 |
這三項任務將構成 Day30 與「韌性生活2.0」 的開端:
從「理論與架構」邁入「實地驗證與社會實踐」
八、產品迭代與下一步
為了平衡公益與商業,我設計了三階段推進策略:
階段 |
目標 |
執行重點 |
Phase 1:教育共備 |
打造社區防災共識 |
與學校、NGO 合作,推動共備課程 |
Phase 2:商業孵化 |
驗證市場需求與可行性 |
與電商、保險、零售業、不動產產業試辦韌性包方案 |
Phase 3:韌性生態系 |
建立多方協作平台 |
企業、公民共同參與防災循環 |
這是一條長路,透過每一步具體實踐來累積。
就像防災本身——從來不是「一次完成」,而是「持續準備」。
九、結語:韌性的經濟學
我始終相信:
《韌性生活指南》不僅在解決防災資訊分散的問題,更在回答一個更深層的社會課題:
「在變動的世界裡,我們要如何維持穩定的生活節奏?」
它能否讓人們,在不確定的世界裡,找到確定的行動方式。
未來,我希望這個專案能成為一個指標性實例——
證明科技、教育、公益與商業可以並行,而韌性,既可以是避難包裡的一瓶水,也可以是企業、社會與人心的共識。
「韌性是對生命的回應,當面臨災難與恐懼時,仍選擇相信世界能夠被重建。」。」
十、參考文獻
- Paton, D. (2003). Disaster preparedness: A social-cognitive perspective.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anagement.
- Mileti, D. S., & O'Brien, P. W. (1992). Warnings during disaster: Normalizing bias and public response.
- Aldrich, D. P., & Meyer, M. A. (2015). Social Capital and Community Resilience. 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
- Norman, D. (2004). Emotional Design: Why We Love (or Hate) Everyday Things.
提出設計須引發信任與正向情緒。
- Porges, S. (2011). The Polyvagal Theory: Neurophysiological Foundations of Emotions, Attachment, Communication, and Self-regulation.
「多迷走神經理論」指出安全感為行動意願前提。
- Porter, M. E., & Kramer, M. R. (2011). Creating Shared Value.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 Norris, F. H., Stevens, S. P., Pfefferbaum, B., Wyche, K. F., & Pfefferbaum, R. L. (2008). Community resilience as a metaphor, theory, set of capacities, and strategy for disaster readiness.
8 Cutter et al. (2008)「社會韌性框架」與 Norris et al. (2008)「社區韌性模型」皆強調信任與互助為韌性主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