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邦幫忙

2025 iThome 鐵人賽

DAY 27
0
佛心分享-SideProject30

《韌性生活指南:用科技打造更堅韌的日常》系列 第 27

Day27|制度化韌性:從《全民安全指引》到智慧防災的政府框架延伸

  • 分享至 

  • xImage
  •  

「制度,給社會一個秩序;科技,讓秩序更有溫度。」


一、為什麼防災需要制度化?

防災的本質,是社會共同維持「穩定」的能力。
這不只是民眾的臨時反應,更是國家如何以制度化方式,確保人人有準備、處處有秩序。

在台灣,這份制度基礎來自 國防部全民防衛動員署(全動署)《當危機來臨時:臺灣全民安全指引》,以及 內政部消防署 提供的 防災物資/避難準備清單
這兩份官方文件,構成全民防災體系的「共同語言」:

  • 政府:確保資訊標準化、指令一致
  • 民間:依循同一基準進行宣導與教育
  • 社會:建立防災的信任鏈與責任鏈

制度化的目的,不是約束人民行動,而是確保「在混亂中仍有秩序」。


二、《全民安全指引》的核心邏輯

《全民安全指引》不只是一本手冊,而是一套「國民層級的風險管理體系」。
其架構可由三層邏輯理解:

層級 目標 內容範疇
個人/家庭 強化基礎防護力 食物、水、醫藥、通信、避難計畫
社區/地方 建立互助網絡 防災社區、避難所聯繫、地方自治協力
國家/系統 政策與資源整合 能源韌性、通訊備援、物資儲備制度

其精神與 UNDRR《仙台減災架構》(2015–2030) 的「四大優先行動」一致:
理解風險、強化治理、投資韌性、提升整備與應變。

台灣版本將國際框架在地化,讓「災防」不再只是政府任務,而成為全民習慣。


三、制度的限制:靜態的框架與動態的風險

現行制度仍面臨三大挑戰:

  1. 資訊靜態化:多以 PDF 或網頁呈現,缺乏互動性與即時更新。
  2. 個人化不足:以「一般家庭」為假設,對獨居者、長者、寵物家庭、慢性病患者不夠貼合。
  3. 資料斷層:政府掌握大量災情資料,但民間應用可程式化取得的管道仍需擴充與整合。

制度雖正確,行動卻未必普及;「知道要準備」,不等於「能夠準備」。


四、延伸應用:把制度變成可以「使用」的科技

為了讓制度真正落地,本專案的 「防災物資智慧推薦平台」 嘗試在政府框架上,建立「制度 × 科技 × 民間」的橋樑:

政府框架 專案延伸 實際應用
《全民安全指引》 問卷化互動模組 以「生活情境」選擇風險(颱風、地震、停電…)
官方物資清單 AI 智慧生成推薦 依家庭人數、地區、特殊需求產生個人化清單
靜態手冊 開放資料取用介面 以標準化資料欄位支持查詢與串接
官方警報 行動化推播與提醒 將警報轉為「可執行的下一步」而非僅通知

政府制定標準,民間打造體驗。
當制度與使用者體驗合流,防災纔會成為日常。


五、國際對照:制度化韌性的全球實踐

國家/地區 政策機制 科技延伸 觀察重點
日本 內閣府《災害對策基本法》與《Disaster Management Basic Plan》 「Tokyo Bousai」手冊、Yahoo! 災害速報、NERV 防災 App 等應用生態 制度提供基準,民間以即時推播與地圖資訊支援民眾(不給未經證實的普及率數字)
新加坡 data.gov.sg 開放資料政策 多主題 API(氣象、水文、交通等)供民間開發 以政府開放 API 驅動民間決策應用與服務
歐盟 AI 與資料治理框架 以「信任」為核心管理原則,導入模型透明與可追溯 成為各國防災科技與資料治理的參考基準
台灣 《全民安全指引》 × NCDR 開放資料/警示平台 民間智慧化應用逐步延伸 正在形成開放防災生態圈,後續可持續擴充「模型版本與審查軌跡(audit trail)」等信任機制

註:日本段落採「功能/生態」質性描述,避免使用未可證實之普及率數字。


六、PM觀點:制度 × 科技 × 社會的三角韌性模型

三角韌性模型:

  1. 制度穩定性(Governance Stability):政府提供政策與法規基礎,確保一致性與信任源頭。
  2. 技術延展性(Technological Adaptability):平台把政策轉為「動態、可個人化」的行動介面。
  3. 社會參與性(Civic Engagement):公民、企業、NGO 透過資料共享與回饋,共同維護與校準。

當三者互相支撐,便形成「可自我修復」的防災生態。


七、結語:讓制度有靈魂,讓科技有根

制度化韌性,並非建立更多規章,而是讓每一條指引,都能被真正使用。

當政策走進生活,科技融入制度,社會自然就有韌性。
《韌性生活指南》的願景,是讓政府的框架與人民的行動之間,不再有距離,而是一張持續流動的安全網。


📚 參考資料

  1. 國防部全民防衛動員署(全動署)。《當危機來臨時:臺灣全民安全指引》(最新版)。
  2. 內政部消防署。緊急避難/防災物資建議清單與指引(官網下載)。
  3. Tokyo Metropolitan Government. Disaster Preparedness Tokyo / Tokyo Bousai(官方手冊)。
  4. Cabinet Office, Government of Japan. Disaster Management Basic Plan(英文版)。
  5. data.gov.sg. Singapore Government Open Data Portal(多主題 API)。
  6. European Commission (2020). White Paper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 European approach to excellence and trust.
  7. UNDRR (2015). Sendai Framework for Disaster Risk Reduction 2015–2030.
  8. NCDR(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災害開放資料與警示平台(含 CAP 規格)技術文件
  9. Cutter, S. L. (2016). The landscape of disaster resilience indicators in the USA. Natural Hazards, 80(2), 741–758.

上一篇
Day26|韌性資料鏈:從預測到信任的防災 AI 架構
下一篇
Day28|Demo 展示:第一版平台長什麼樣?
系列文
《韌性生活指南:用科技打造更堅韌的日常》30
圖片
  熱門推薦
圖片
{{ item.channelVendor }} | {{ item.webinarstarted }} |
{{ formatDate(item.duration) }}
直播中

尚未有邦友留言

立即登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