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箱有個專案進來了,而我正在處理手邊的案子,晚上加班時,常會想說不是有AI這位24小時工作的助手了嗎?怎麼我還是得加班?
這是我自己在工作時的常態,當然我還是會正向思考,如果少了AI搞不好我得加班更久。這時我們還是得反思一下,AI它不會疲倦、沒有脾氣,只要把prompt寫好,就能立刻給我一個還OK的答案。但用AI作為輔助顧問這一兩年,我好像很少去仔細思考一件事,那就是把AI作為顧問的的優缺點、可能遭遇的風險、如何有效的使用AI當行銷顧問等,比較多時間好像都在研究新工具跟Prompt。
今天這篇內容就來探討一下這件事,也算幫我自己思考與釐清AI做為顧問的可能性與價值。
假設我們需要AI做一位行銷顧問,ChatGPT、Gemini、Copilot 等AI工具,做為為核心工具應沒太大問題。尤其對中小企業或行銷新手來說,AI這位新伙伴可以,提供即時建議與數據分析,甚至可以補充更多元的切角討論。
不過,凡事一正一反,AI有很強大的功能,但也伴隨許多風險與限制,後續就從「優缺點」、「風險」和「使用策略」三大面向切入思考。
我們從正反兩面的切角,來討論與分析一下使用AI做行銷顧問的優缺點。
即時建議與回饋:
AI可以隨時隨地,按照我們的需求提供適當prompt,就能得到建議與回饋。不論是使用ChatGPT輸入產品資訊與受眾設定,都能快速生成多版產品文案草稿,節省寫作時間,也能把GA4或Google Ads、Meta Ads廣告數據提供給ChatGPT,協助分析數據與提供洞察。其實應用層面非常廣,我相信這點大家也都清楚,不論是整理資料或生成企劃內容,都可讓團隊夥伴提升工作效率。這對於人力吃緊的中小企業而言格外實用。
資料分析與精準洞察:
我自己也蠻常透過AI分析不同的行銷數據,包含消費者行為分析、廣告成效分析、目標受眾建議、熱門關鍵字整理。以往可能需要一位業務助理幫忙,但現在只需要用AI輸入資料後就能得到大方向的分析報告,協助我們做一些決策。忘記在哪看到一篇文章,但我很喜歡那位作者提到的這句話:AI快速產出的「數位洞察」,就如同幫行銷人裝上一個望遠鏡,可以一目了然地看見各種潛在機會。
低成本與創意思考:
一篇行銷貼文、一封EDM、一則LINE訊息,以往可能要聘用行銷人或外包,現在只要靠ChatGPT等工具就能生成多個版本,中小企業因此減少對外包服務的需求,行銷預算也自然壓低。此外,AI擁有很強的知識庫,能激發我們許多靈感。比如輸入品牌資訊後,AI能一次列出不同風格的創意行銷活動。
個人化行銷:
AI能依照不同目標受眾做個人化推薦,讓行銷更精準。例如針對不同會員分群,撰寫EMD標題或行銷文案,提升互動率,也能讓AI判斷再哪些時間點推播最有效果,讓每筆行銷預算花得更有價值。
上一段內容分享許多關於使用AI做行銷顧問的「優點」,接下來我們也聊聊「缺點」。
資訊不一定最新:
多數的AI都用既有資料訓練而成,資料的日期可能落後市場變化,因此AI生成的內容需要小心使用,因為它可能根據舊的資料提出建議與回饋,最好的方法還是得請他提供資料來源,然後自己再做check。
缺乏人性化:
有在使用AI的都知道,有些時候AI生成的內容往往較「公式化、缺乏人味」,這時候就需要我們人的專業知識與經驗介入。
AI它可以快速寫出結構清晰的文案內容,但常常詞句平鋪直敘,沒有情感溫度,導致無法完全模仿原本的品牌調性與風格。
比如讓AI生成市場報告時,它可能編撰不存在的數據或資料細節,這時候如果行銷團隊沒有足夠的專業經驗,就會很難判斷數據與資料的真假。
洩漏商業機密:
如果有同仁將公司內部數據(如客戶名單、產品規劃、財務數據)上傳AI工具時,可能會有洩密風險。這些資料可能被AI後台記錄,也可能用於模型訓練,一旦機敏資料外洩,即使經過匿名化,也可能被拆解還原出來。因此,企業務必設立明確的AI素養與使用規範,絕不能在公開AI平台輸入公司內部文件。
過度依賴,思考退化:
長期依賴AI的大腦,可能讓自己大腦的思考力退化。AI可以自動化許多重複性工作,但它缺乏我們的獨立情感思考
。而且過度依賴,也可能逐漸失去一些進階判斷與分析能力,自己會越來越懶得思考。
而且近期我也發現,有時候AI給的答案就算有瑕疵,也可能因「懶得梳理或驗證」而直接採用。這時候就會發生一件有趣的現象,導入AI是想要提升效率,但反而還得付出更多人力來彌補,這就本末倒置了。
因此,AI應當是幫手,不是替代者,使用時還需搭配專業人士的經驗判斷。
與人的專業經驗結合:
將AI當作輔助工具,而非讓AI全盤接管你的工作。
建議先讓AI先跑出初稿或分析結論後,一定要經由團隊的成員做審核與調整。比方說,用ChatGPT生成的文案應由行銷人員再潤飾、校正品牌用詞、確認有無不能出現的敏感資訊。
提供清晰脈絡和指令:
之前的文章我有提到,使用AI前除了要會寫prompt之外,也要讓AI知道越多越好,包括目標受眾、產品特色、希望傳達的品牌調性、CTA、轉換目標...等。
制定使用規範與內部教育訓練:
企業應明訂哪些資料可上傳AI,哪些資料絕對不能上傳,並舉例說明可能的後果與懲處。
最簡單的概念就是畫出安全「紅線」,並培訓員工如何正確的使用AI。此外,也要鼓勵團隊在使用AI時,保持實事求是的精神,例如看到AI產出的市場數據,內心先跳出一個問句,這個數字是從哪裡來的?必要時自行求證或交叉比對分析,降低錯誤決策的風險。
讓AI擔任行銷顧問如同一把雙面刃,它既能幫你事半功倍,但也需要謹慎看待。AI在很多工作情境,只要應用得宜,都能節省時間並提升效率。
也如同前面內容提到,AI沒有真正的情感和直覺,還是得結合我們的專業經驗校驗。但只要合理使用、保持審慎,讓AI擔任行銷顧問將是團隊最可靠的數位顧問夥伴。
撰文/陳建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