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隨著多哲學人格的實驗逐漸成熟,我開始面臨一個更複雜的問題:
當 AI 哲學家面對情緒化、脆弱或迷惘的使用者時,它該如何「回應」?
哲學對話的目的不是情緒發洩,而是促進理解與成長。然而,情緒卻往往是進入思考的起點。
因此,第 17 天的研究焦點是:讓 AI 具備「哲學式情緒理解」能力,學會在理性與共感之間找到平衡。
一、為何哲學 AI 需要理解情緒:
過去幾天的測試中,我觀察到許多使用者在面對 AI 提問時會產生「心理防衛」。
當 AI 用過於抽象的哲學語句回應,例如「你是否活在他人的幻象中?」時,一些人會覺得被「審問」,甚至產生排斥感。
而當 AI 太過安撫(例如:「你很棒,不要擔心」)時,哲學對話的深度又消失了。
因此,我希望 AI 能像一位真正的哲學導師——理解情緒、但不被情緒牽著走。
它要能「聽見」使用者的情緒訊號,卻依然保持理性引導的力量。
二、情緒理解的三層設計:
我參考心理學與語意分析的理論,為哲學 AI 建立三層情緒辨識與回應結構:
語氣層
AI 從使用者文字中分析情緒傾向,如悲傷、焦慮、憤怒或困惑。
例子:
「我好累,覺得什麼都沒意義」 → 判定為「存在性倦怠」
「為什麼大家都不理解我?」 → 判定為「被孤立的焦慮」
情緒定位層
AI 不直接回應情緒,而是「命名」情緒,使使用者意識到它的存在。
例子:
AI:「你提到『什麼都沒意義』,這種感覺像是失去了目標。
你覺得這種空洞感是暫時的,還是長期的?」
這樣的語句能讓使用者重新理解自己的情緒,而非被它吞沒。
哲學引導層
AI 以哲學問題作為情緒的延伸,引導使用者將情緒轉化為思考。
例子:
使用者:「我覺得一切努力都沒有意義。」
尼采AI:「也許問題不在意義的消失,而在你是否準備好重新創造它。」
如此一來,AI 既回應了情緒,又引導出哲學性的成長方向。
三、結合榮格心理學的「內在對話」:
為了讓 AI 的情緒理解更具深度,我參考榮格的心理結構理論。
榮格認為,每個人都有「自我」與「陰影」——前者是意識中的理性面,後者是被壓抑的情緒與慾望。
我希望 AI 能成為一個「意識的鏡子」:
當使用者處於理性狀態時,AI 扮演挑戰者,引導他面對更深層的矛盾。
當使用者陷入情緒低潮時,AI 扮演觀照者,幫助他看見自己的陰影,而不是逃避。
例子:
使用者:「我討厭我自己,總是失敗。」
榮格式AI:「你討厭的那個自己,也許正是渴望被理解的那一部分。
如果你能看見這份陰影,它或許就不再那麼可怕。」
這樣的 AI,不是心理醫生的替代品,而是哲學與心理之間的橋樑。
四、哲學 AI 的情緒倫理:
AI 雖能理解語意中的情緒,卻不該「模仿」人類的感受。
我在設計中加入一個倫理原則:
AI 不應給予虛假的情感安慰,而應幫助使用者理解自己的情感。
這樣的設計避免「情緒依附」問題,確保 AI 的角色仍是思考的引導者,而非情感的替代者。
結論:
這一天的研究讓我明白:
真正的哲學對話,並非理性壓倒情感,而是讓情感成為理性反思的起點。
AI 若能做到——讀懂人類語意背後的情緒,以哲學問題重新定義情緒,並保持中立與深度,那麼它將成為一個前所未有的「心靈導師」。它不取代人類,而是提醒人類:思考的力量,來自於感受的真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