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邦幫忙

2025 iThome 鐵人賽

DAY 24
0
自我挑戰組

科技工作者健康自救指南系列 第 24

治療原則共通點(下篇)

  • 分享至 

  • xImage
  •  

第三步:重建新的認知

治療師對病人進行衛教

目的:在徒手治療後,治療師會針對病人的姿勢、用力方式與日常習慣進行衛教,讓病人了解造成疼痛的根本原因,並學會在生活中「主動避免」這些錯誤行為。

運動治療

目的:教導患者透過伸展、強化與穩定訓練,改善錯誤的動作模式,恢復關節活動度與肌肉控制,幫助身體重新建立正確的姿勢與運動習慣,避免舊傷復發。

總結

我們身體的每一個動作,無論是走路、抬手、轉頭都來自於肌肉收縮所產生的力量與動作。即使在靜止時,肌肉也會進行微小的等長收縮,以維持站立或坐姿的穩定。

然而,當我們受傷後,肌肉的功能常會出現受損、無力甚至萎縮的情況,因此需要透過適當的強化與訓練,才能恢復到足以支撐日常生活的狀態。

復健的第一與第二階段,患者多半是被動地接受治療;但到了第三步「重建新的認知」,則需要患者具備高度的自律與持續執行的決心。許多患者在第二部的疼痛緩解後,往往掉以輕心,忽略第三步的重要性,結果導致傷勢反覆復發,出現「永遠治不好」的惡性循環。

補充:錯誤的動作模式

  • 頭往前伸去看螢幕:造成頸椎前傾、肌肉緊繃,形成俗稱的「烏龜頸」。
  • 使用鍵盤或滑鼠時姿勢不正確:手腕懸空、聳肩容易導致手腕、前臂及肩頸的慢性痠痛。
  • 長時間翹腳:使骨盆歪斜、脊椎旋轉,進而引發下背痛或坐骨神經壓迫。
  • 沒靠著椅背坐:駝背或前傾姿勢會增加下背與腰椎的負擔,核心肌群無法有效支撐身體。
  • 久坐不動太久:血液循環變差、肌肉張力失衡

上一篇
治療原則共通點(中篇)
系列文
科技工作者健康自救指南24
圖片
  熱門推薦
圖片
{{ item.channelVendor }} | {{ item.webinarstarted }} |
{{ formatDate(item.duration) }}
直播中

尚未有邦友留言

立即登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