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在徒手治療後,治療師會針對病人的姿勢、用力方式與日常習慣進行衛教,讓病人了解造成疼痛的根本原因,並學會在生活中「主動避免」這些錯誤行為。
目的:教導患者透過伸展、強化與穩定訓練,改善錯誤的動作模式,恢復關節活動度與肌肉控制,幫助身體重新建立正確的姿勢與運動習慣,避免舊傷復發。
我們身體的每一個動作,無論是走路、抬手、轉頭都來自於肌肉收縮所產生的力量與動作。即使在靜止時,肌肉也會進行微小的等長收縮,以維持站立或坐姿的穩定。
然而,當我們受傷後,肌肉的功能常會出現受損、無力甚至萎縮的情況,因此需要透過適當的強化與訓練,才能恢復到足以支撐日常生活的狀態。
復健的第一與第二階段,患者多半是被動地接受治療;但到了第三步「重建新的認知」,則需要患者具備高度的自律與持續執行的決心。許多患者在第二部的疼痛緩解後,往往掉以輕心,忽略第三步的重要性,結果導致傷勢反覆復發,出現「永遠治不好」的惡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