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幾天,我們專注於前端與後端的整合、UI 套件化、以及程式架構整理。
到了第 26 天,我們開始挑戰一個新的階段:將既有專案延伸到手機端,並使用 Flutter 這個強大的跨平台框架。
過去我開發手機 App,可能要同時維護 Android(Kotlin/Java) 與 iOS(Swift) 專案。
但 Flutter 讓我們能夠用 單一語言(Dart) 同時輸出兩個平台,
而且效能與原生相近,對於想快速驗證 MVP 的專案非常適合。
這次我嘗試用 Cursor 來協助 Flutter 專案的開發。
雖然 Cursor 最初是為前端與全端開發而生,但它的 AI 協作能力 在 Flutter 中同樣發揮驚人效果。
例如我在 Cursor 裡輸入:
“建立一個支援深色模式的 Flutter 主頁面,包含底部導覽列與三個分頁。”
Cursor 立即生成:
這比我手動搭模板快了十倍。
專案結構大致如下:
lib/
├── main.dart
├── pages/
│ ├── home_page.dart
│ ├── article_page.dart
│ └── profile_page.dart
├── components/
│ ├── app_button.dart
│ ├── app_card.dart
│ └── app_input.dart
└── services/
└── api_service.dart
這樣的結構讓我們能延續 前端 UI 套件化的概念(Day 25),
把常用按鈕、卡片、輸入框封裝成可重用的組件,
未來甚至可以發佈成私有 Flutter package。
如果你的 Cursor 專案原本是使用 Next.js、React 或 Python Flask API,
這裡可以直接重用後端邏輯:
json_serializable
自動產生 model這讓我們的 Synvize(AI 文章平台) 或其他專案能輕鬆「跨平台」共享資料流。
雖然 Flutter 本身有 DevTools,但搭配 Cursor 的 AI 補全與文件查詢能力,
可以更快理解 widget 用法或修正 build 錯誤。
例如在錯誤提示旁直接問:
“為什麼這個 widget 無法顯示在 Scaffold 內?”
Cursor 會分析上下文,並提供修正方案。
對於新手學 Flutter 或快速開發者來說,這簡直是超能力。
到這裡,我們已經從一個純前端應用,逐步擴展成完整的跨平台產品。
Cursor 不只是 AI 編輯器,更是一個協同開發的「推進器」。
在第 26 天,我們體驗了它如何幫助 Flutter 開發加速,
也為下一階段的「整合雲端與通知功能」打下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