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邦幫忙

2025 iThome 鐵人賽

0
AI & Data

AI 與統計在醫療與長照的應用:連結教育、收入、婚姻與居住,建構健康與照護決策支持系列 第 38

Google 把 AI 的水龍頭關小了:學生、學者怎麼活用「AI Data」打逆風戰?

  • 分享至 

  • xImage
  •  

Google 把 AI 的水龍頭關小了:學生、學者怎麼活用「AI Data」打逆風戰?

TL;DR(給趕時間的你)
&num=100 被拔掉=抓 SERP 的「大水管」被關。工具很亂、數據會跳,對「會整理資料、會說人話、會留下可被引用證據」的人是利多。
學生:少靠抄關鍵字,多練資料筆記與可複製實驗。
學者:調整資料治理、重寫方法段落、把可引用片段做好做滿。


1) 生活化白話:到底發生啥事?

  • 以前很多 SEO/爬蟲/AI 模型,會用 &num=100 一次抓 100 筆搜尋結果。
  • 現在不行了,只能看前 10 筆。
  • 簡單說:**以前用一瓢就能打滿 100 杯水,現在要舀 10 次。**成本、時間、失敗率都上去。

這跟我有關嗎?

  • 你寫報告要找文獻、要比對資料、要做模型訓練 → 都會受影響。
  • 但只要你把「資料找法、整理法、引用法」補強,其實更容易被看見。

2) 為什麼說是「AI Data 的轉折點」?

  • 以前:拼(抓越多越好)
  • 現在:拼(證據清楚、可驗可引)
  • 關鍵心法:少抓雜訊、多存證據;少抄關鍵字、多寫結論句。

3) 學生怎麼做(期中報告/論文版行動清單)🎒

3.1 先把資料來源「可被引用」化

  • 每篇閱讀後留下 3 行證據:研究問題 → 方法重點 → 可引用結論
  • 片段要能單獨成立,像下面這樣:

單句可引用示例
這篇系統性回顧(2015–2024, n=38)發現:在社群干預中,每週≥150 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與認知測驗分數提升呈中度效果量(Hedges g≈0.32),對 65–74 歲族群效果最穩定。

3.2 筆記結構固定化(少亂、多快)

  • 一頁一文獻,用這四格:
    1. 問題是什麼?
    2. 用什麼方法?(樣本、變項、統計)
    3. 主結論一句話?
    4. 我能複製什麼?(資料表、程式、圖表邏輯)

3.3 搜尋策略升級(不再只靠關鍵字)

  • 關鍵詞 → 主題詞樹(Pillar/Cluster)
    • Pillar:期末想回答的「大問題」
    • Cluster:實驗設計、介入劑量、族群差異、成本效果…
  • 每個 Cluster 產一張「對比表」:定義、樣本、指標、效應量。

3.4 報告結構模板(直接套)

  • 導言:為什麼現在這題重要?(1 段)
  • 相關研究:3–5 篇核心研究,各給一句可引用結論(像上例)。
  • 方法:資料從哪來?變數怎麼定義?我能被別人複製嗎?
  • 結果:用 1 張主表 + 1 張主圖說完。
  • 討論:限制(limitation)寫清楚、可行建議 3 點。

4) 學者/研究室怎麼做(PI/Postdoc/RA 版)🧪

4.1 重置資料治理(治理 ≠ 倉庫)

  • 資料分層:Raw / Clean / Analysis / Output 四層資料夾。
  • 不可變更原始層:Raw 像冷凍庫,只能新增不能覆蓋。
  • 紀錄溯源:每次清理/轉碼要有 README.md(日期、腳本、欄位對照)。

4.2 方法段落「可複製化」

  • 可被外部複做的最小集合
    • 資料來源與期間(含納入/排除)
    • 變項字典(定義、單位、缺漏規則)
    • 分析流程圖(從 Raw → Output 的箭頭圖)
    • 程式版控(tag 版本+亂數種子)

4.3 成本結構換算(API/爬蟲變貴了)

  • 以前抓 1 次=100 筆;現在要 10 次。
  • 改策略
    1. 抽樣+快取取代「全量即時抓取」
    2. 官方 API處理核心 20% 指標,長尾交給快照
    3. 寫清楚再現性腳本(能重新建出同樣表格)

4.4 發表前檢查(Reviewer 友善)

  • 資料可得性聲明(Data Availability)」要確定能落地:
    • 公開資料:網址、版本、存檔 DOI
    • 受限資料:申請流程、審核單位、可替代樣本
  • 可引用段落」放在摘要尾句與結論首段(供 OVR/AI 抽取)

5) AI Data 實作:一週內能做的三件小事 ⚙️

(A) 把「關鍵字箱」改成「主題樹」

  • 用 1 小時把你的題目畫成 1→3 層清單(Pillar→Cluster→子節點)。
  • 每個子節點各找 3 篇代表文獻,寫出一句可引用結論

(B) 建一個「結果主表(Result Table 1)」

  • 欄位:研究(年)|族群|樣本數|介入/比較|主要指標|效應量/差異|一句話結論。
  • 規定:每列都能單獨被引用(句尾附來源)。

(C) 方法流程圖(手繪也可)

  • 方塊:Raw→清理→變項工程→模型/統計→圖表→結論。
  • 目的:讓學弟妹看到就會做、審稿人一眼看懂路徑。

6) 你的內容要長什麼樣子,才會被 AI 引用?🤖

  • 段落短、重點單一:每段只打一個觀點。
  • 上下文完整:誰對誰、在什麼條件、差多少。
  • 有結論句:最後一句能直接搬走。
  • 有對比:A vs B(族群、劑量、方法)。
  • 有數字:別只寫「顯著」,寫出大概的效應量或變化幅度。

即貼即用句型
在(族群/情境)中,採用(方法/介入)相較(對照),在(主要指標)上呈現(效應量/差異值)之提升/下降;此結果在(年齡/性別/時段)子群分析下最為穩定


7) 報表會亂?這樣重設你的 Dashboard 📊

  • 在面板畫一條線:2025-09(num=100 變動)
  • 之後比較請用「後變動 vs 後變動」,不要跟 9 月前硬比。
  • 指標優先順序:
    1. Clicks(GSC)
    2. Organic Sessions(GA)
    3. 轉換/表單/訂閱
    4. Brand Queries(品牌字)
    5. AI 引用觀測(手動週檢:關鍵查詢是否被 AI 介面引用)
    6. Pillar × Cluster 的流量與停留
    7. 圖表/表格被引用次數(內部可自定紀錄)

8) 超級精簡的「作業檢核表」✅

  • [ ] 我有一棵主題樹,而不是一袋關鍵字。
  • [ ] 每篇文獻我都寫了一句可引用結論
  • [ ] 我能用一張主表 + 一張主圖講清楚結果。
  • [ ] 我的方法段落能被別人複製(資料→程式→圖表)。
  • [ ] 我的段落短、結尾有結論句,AI 能直接抽。
  • [ ] 儀表板加了 2025-09 的分隔線,換成後期對後期比。

9) 最後一句話(真的很生活化那種)

演算法在變就像宿舍 11 點熄燈——你該準時把功課寫在能被看到的地方
把資料整理好、把結論講明白、把證據端上桌;
AI 和人,才會一起記住你。


📊 成本影響分析表:Google 關閉 &num=100 對不同角色的衝擊

說明:此表從「AI Data 成本結構」角度出發,列出 Google 封鎖 &num=100 後,不同角色在時間、金錢與研究成本上的變化。
重點在於:誰被多收成本?誰反而能省時間?誰的資料策略要重寫?


角色類別 直接影響 成本變化 具體例子 建議策略
🧠 學生(寫報告、做專題) 需要花更多時間查資料、搜尋深度下降 ⬆️ 時間成本 +30%(要開更多頁、手動比對) 搜尋結果不再能一次看完 100 筆,要分頁找文獻、筆記混亂 改用 AI Data 筆記法:整理每篇的研究問題、方法、結論三行摘要;用 Notion/Obsidian 做可引用段落庫
🎓 學者/研究者(論文撰寫、資料探勘) 自動爬取 SERP 的腳本失效;引用樣本減少 ⬆️ 開發成本 +50%(需改 API 流程或購買資料授權) 原本爬蟲一次抓 100 筆文獻,現在要改為 10 筆 ×10 次 用「抽樣+快取」策略;設定定期更新(例如每週 top 10),並把程式、流程寫進 Method 段落,增加可重現性
💼 SEO 工具商/內容行銷團隊 關鍵字排名與報表大亂;資料不完整 ⬆️ 運算與伺服器費用 +80% SERP 追蹤成本暴增,競爭對手比對失準 轉向官方 API;縮減追蹤關鍵字數量,改成「核心主題」分群追蹤;並建立自家語意資料庫
🤖 AI 模型開發者/工程師 模型訓練缺乏最新 SERP 結構資料 ⬆️ 資料訓練成本 +100% LLM 無法輕易重建 Google 搜尋分佈,需轉向資料合作或自建索引 結合開放資料集(Wikipedia、Reddit、ArXiv)+自家使用紀錄,做混合式 AI Data 管線
✍️ 內容創作者/自媒體經營者 工具數據混亂,但競爭者被削弱 ⬇️ 行銷競爭成本 −40% 關鍵字堆疊網站退場,原創內容更容易浮上前十 聚焦主題權威與人味內容;強化 E-E-A-T 信號(作者經驗、專業、可信)
🧾 資料分析/研究助理(RA) 要多花時間清理報表;歷史數據不可直接比 ⬆️ 人工對比成本 +25% GSC 印象數暴跌、平均排名看似提升;無法直接對比前後 重設 Dashboard:加「2025-09 num=100 變動」標記,改為「後期 vs 後期」比較,確保一致性

🧩 表格解讀說明

欄位名稱 含義 實務建議
角色類別 誰在面對這波變化 對應使用者或組織身份
直接影響 實際遭遇的問題或中斷 例如資料搜不到、報表亂掉、API 要付費
成本變化 量化衝擊(時間、金錢、人力) 以趨勢箭頭顯示增加或減少
具體例子 現場可觀察的狀況 幫助學生/學者快速對應自身情境
建議策略 可立即採取的行動 聚焦 AI Data 思維:重整資料筆記、報表、引用結構

💡 小結:誰最慘?誰最賺?

  • 最慘:SEO 工具商、爬蟲工程師 → 資料取得成本暴增、商業模式需重寫。
  • 受傷但能復原:學者與學生 → 若懂「AI Data 結構筆記法」,其實會變更強。
  • 反而受益:原創內容創作者 → 關鍵字農場被淘汰,真內容有機會被 AI 搜尋引用。

🔍 一句話總結
Google 關了「資料的水龍頭」,但也逼大家重新思考——
「你手上的資料,是雜訊,還是能被 AI 引用的知識?」


上一篇
對話筆記:AI、Data 與婚姻溝通的再訓練——從求婚、承諾到旅行日常的AI時代關係思考
下一篇
🌳 格雷文德森林的照顧計畫:六張表格的故事設計
系列文
AI 與統計在醫療與長照的應用:連結教育、收入、婚姻與居住,建構健康與照護決策支持39
圖片
  熱門推薦
圖片
{{ item.channelVendor }} | {{ item.webinarstarted }} |
{{ formatDate(item.duration) }}
直播中

尚未有邦友留言

立即登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