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L;DR(給趕時間的你)
&num=100
被拔掉=抓 SERP 的「大水管」被關。工具很亂、數據會跳,但對「會整理資料、會說人話、會留下可被引用證據」的人是利多。
學生:少靠抄關鍵字,多練資料筆記與可複製實驗。
學者:調整資料治理、重寫方法段落、把可引用片段做好做滿。
&num=100
一次抓 100 筆搜尋結果。這跟我有關嗎?
單句可引用示例
這篇系統性回顧(2015–2024, n=38)發現:在社群干預中,每週≥150 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與認知測驗分數提升呈中度效果量(Hedges g≈0.32),對 65–74 歲族群效果最穩定。
README.md
(日期、腳本、欄位對照)。即貼即用句型
在(族群/情境)中,採用(方法/介入)相較(對照),在(主要指標)上呈現(效應量/差異值)之提升/下降;此結果在(年齡/性別/時段)子群分析下最為穩定。
演算法在變就像宿舍 11 點熄燈——你該準時把功課寫在能被看到的地方。
把資料整理好、把結論講明白、把證據端上桌;
AI 和人,才會一起記住你。
&num=100
對不同角色的衝擊說明:此表從「AI Data 成本結構」角度出發,列出 Google 封鎖
&num=100
後,不同角色在時間、金錢與研究成本上的變化。
重點在於:誰被多收成本?誰反而能省時間?誰的資料策略要重寫?
角色類別 | 直接影響 | 成本變化 | 具體例子 | 建議策略 |
---|---|---|---|---|
🧠 學生(寫報告、做專題) | 需要花更多時間查資料、搜尋深度下降 | ⬆️ 時間成本 +30%(要開更多頁、手動比對) | 搜尋結果不再能一次看完 100 筆,要分頁找文獻、筆記混亂 | 改用 AI Data 筆記法:整理每篇的研究問題、方法、結論三行摘要;用 Notion/Obsidian 做可引用段落庫 |
🎓 學者/研究者(論文撰寫、資料探勘) | 自動爬取 SERP 的腳本失效;引用樣本減少 | ⬆️ 開發成本 +50%(需改 API 流程或購買資料授權) | 原本爬蟲一次抓 100 筆文獻,現在要改為 10 筆 ×10 次 | 用「抽樣+快取」策略;設定定期更新(例如每週 top 10),並把程式、流程寫進 Method 段落,增加可重現性 |
💼 SEO 工具商/內容行銷團隊 | 關鍵字排名與報表大亂;資料不完整 | ⬆️ 運算與伺服器費用 +80% | SERP 追蹤成本暴增,競爭對手比對失準 | 轉向官方 API;縮減追蹤關鍵字數量,改成「核心主題」分群追蹤;並建立自家語意資料庫 |
🤖 AI 模型開發者/工程師 | 模型訓練缺乏最新 SERP 結構資料 | ⬆️ 資料訓練成本 +100% | LLM 無法輕易重建 Google 搜尋分佈,需轉向資料合作或自建索引 | 結合開放資料集(Wikipedia、Reddit、ArXiv)+自家使用紀錄,做混合式 AI Data 管線 |
✍️ 內容創作者/自媒體經營者 | 工具數據混亂,但競爭者被削弱 | ⬇️ 行銷競爭成本 −40% | 關鍵字堆疊網站退場,原創內容更容易浮上前十 | 聚焦主題權威與人味內容;強化 E-E-A-T 信號(作者經驗、專業、可信) |
🧾 資料分析/研究助理(RA) | 要多花時間清理報表;歷史數據不可直接比 | ⬆️ 人工對比成本 +25% | GSC 印象數暴跌、平均排名看似提升;無法直接對比前後 | 重設 Dashboard:加「2025-09 num=100 變動」標記,改為「後期 vs 後期」比較,確保一致性 |
欄位名稱 | 含義 | 實務建議 |
---|---|---|
角色類別 | 誰在面對這波變化 | 對應使用者或組織身份 |
直接影響 | 實際遭遇的問題或中斷 | 例如資料搜不到、報表亂掉、API 要付費 |
成本變化 | 量化衝擊(時間、金錢、人力) | 以趨勢箭頭顯示增加或減少 |
具體例子 | 現場可觀察的狀況 | 幫助學生/學者快速對應自身情境 |
建議策略 | 可立即採取的行動 | 聚焦 AI Data 思維:重整資料筆記、報表、引用結構 |
🔍 一句話總結:
Google 關了「資料的水龍頭」,但也逼大家重新思考——
「你手上的資料,是雜訊,還是能被 AI 引用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