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發表於 Medicina (MDPI, 2022) 的研究《Cross-Correlations between Scientific Physical Fitness, Body Mass Index Distribution, and Overweight/Obesity Risks among Adults in Taiwan》以台灣成人為樣本,探討體適能(cardiorespiratory fitness, muscle strength, flexibility)與體重狀態之間的關聯。
它的統計分析設計不只是數字堆疊,而是一趟由「觀察 → 比較 → 預測」的系統旅程。以下讓我們逐表走讀,理解每張表的統計邏輯與設計目的。
表1呈現各組(正常體重、過重、肥胖)的基本變項分布,是**描述統計(Descriptive Statistics)**的基礎。
這是「統計旅程」的第一站——先畫地圖。研究者需要知道樣本結構與基礎差異,才能判斷後續回歸模型的合理性。
檢驗「體適能越好,BMI 是否越低」,屬於關聯分析(Correlation/Association Analysis)。
四分位讓連續變項更具臨床可讀性,也能測試劑量—反應關係(Dose–Response Relationship):體適能越差,肥胖風險是否「漸進增加」?
將結果從「BMI數值」轉化為「肥胖風險機率」,屬於機率模型(Probability Model)。
這就像健康體檢的「紅燈預警」系統。心肺適能最差(Q1)的人紅燈比例最高,勝算比超過6倍,而體適能佳者顯著降低風險。
從線性模型到邏輯斯模型,是從「相關」到「預測」的跨越,讓研究能提供可操作的公共衛生建議。例如:「男性 VO₂max < 45 mL/kg/min 為肥胖高風險門檻」。
階段 | 主要表格 | 分析方法 | 問題核心 | 結果呈現 |
---|---|---|---|---|
1️⃣ 描述層 | 表1 | ANOVA / χ² | 各體重組是否不同? | 平均值、百分比 |
2️⃣ 關聯層 | 表2–3 | Linear Regression | 體適能與BMI之間的線性關係 | β值與p值 |
3️⃣ 預測層 | 表4–6 | Logistic Regression | 體適能對肥胖風險的預測力 | OR與CI |
這三層設計是統計研究的「三部曲」,從基礎到高階逐步展開。
這篇論文的表格設計展現了統計的「故事敘事力」:
從描述樣貌、驗證關聯、預測風險,每張表都在推進研究命題。
統計不只是算數,它是把「健康數據」變成「行動建議」的語言。
Chen, C.-T., Chang, Y.-T., Li, P.-F., Lin, C.-F., Huang, C.-C., Cheng, H.-L., ... & Lee, Y.-T. (2022). Cross-correlations between scientific physical fitness, body mass index distribution, and overweight/obesity risks among adults in Taiwan. Medicina, 58(12), 1739. https://doi.org/10.3390/medicina58121739
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 (2021). ACSM’s guidelines for exercise testing and prescription (11th ed.). Lippincott Williams & Wilkins.
Field, A. (2018). Discovering statistics using IBM SPSS statistics (5th ed.). SAGE Public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