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大家,我是 Debuguy。
三十天前,我給這個系列取了個名字:「AI 產品架構之旅:從 0 到 1,再到 Day 2」
這個標題不是隨便取的,它其實隱含了兩個最核心的問題:
從 0 到 1:我們到底在創造什麼?
從 Day 1 到 Day 2:它要如何在真實世界存活?
今天,讓我們回到這兩個問題的本質。
Peter Thiel 在《Zero to One》說:從 1 到 n 是複製,從 0 到 1 是創造。
當我開始做這個專案時,公司已經有很多 Slack Bot 了
我可以做第 n+1 個「更智慧的自動化工具」。
但那不是從 0 到 1,那只是從 n 到 n+1。
Day 3 的時候,我做了一個看似簡單的改動:
Your name is {{botName}}.
Your Slack ID is {{botUserId}}.
You are not just executing commands;
you are participating in conversations as a helpful team member.
這是一個根本性的轉變:
Before(工具思維):
User 輸入指令 → Bot 執行任務 → 回傳結果
After(夥伴思維):
User 開啟對話 → Bot 理解脈絡 → 參與討論 → 協作解決
當 LLM 能區分「我」「你」「他」時,它不再是執行指令的工具,而是參與對話的一員。
這才是從 0 到 1:不是技術的複製,而是互動模式的創造。
Day 7 我部署了兩個 Bot,它們自己開始討論問題了。
我沒有寫任何「協作系統」的程式碼,為什麼會這樣?
因為當系統的基礎規則設計正確時,複雜行為會自然湧現:
→ 自然形成 N-N 協作
這就是「從 0 到 1」的架構設計思維:
不是實現複雜功能,而是設計簡單規則,讓複雜功能自然湧現。
DevOps 裡有個概念:
大部分人專注在 Day 1(能動就好),但真正的挑戰是 Day 2:如何在生產環境活下去?
Day 11 檢視原型時,會發現三個問題:
1. 安全性崩潰:
// 每個開發者都拿真實的 Gemini API Key
apiKey: process.env['GEMINI_API_KEY']
→ 就像給每個員工公司金庫的鑰匙
2. 可觀測性為零:
console.log('Error:', error); // 這就是全部的監控
→ 出問題只能靠猜
3. 擴展性受限:
單體架構 + Socket Mode 10 連線上限 = 天花板
原型驗證「能不能做」,Day 2 考驗「能不能活」。
決策一:Virtual Key 架構(Day 14-16)
不是技術選擇,而是安全模型的重構:
Before: 團隊共用真實 Key
After: [開發者] → Virtual Key → [LiteLLM] → Real Key
得到的不只是安全性,還有:
決策二:Langfuse 可觀測性(Day 17)
GenKit Developer UI 很好用,但它會把所有 trace 讀進記憶體。
在生產環境:
Pod Status: OOMKilled
Reason: Container exceeded memory limit
它叫 Developer UI,不是 Production UI。
Langfuse 帶來的不只是監控,而是:
決策三:微服務化(Day 13)
Socket Mode 有 10 連線上限,單體架構被綁死。
拆分後:
從 Day 1 到 Day 2,核心是「可持續性」而非「可行性」。
這三十天文章想傳達的是:產品思維和工程思維不是對立的,而是互相成就的。
產品視角(從 0 到 1):
工程視角(從 Day 1 到 Day 2):
舉個例子:
Day 5 選擇「用 Slack Thread 當對話容器」,這是產品決策。
但它同時解決了工程問題:
好的產品架構,是讓產品思維和工程思維互相增強。
重構到 LiteLLM 後,Gemini thinking 串流消失了。
選擇 A(直接用 Google AI Plugin):
選擇 B(透過 LiteLLM):
最後的決定:
compat-oai
產品架構設計不是找「完美解」,而是在 trade-off 中找「最適解」。
三十天下來,我們建了:
但這些都不是重點。
重點是:
我們建立了一個「從產品願景到生產部署」的完整思維框架。
這個框架包含三個層次:
產品層:從 0 到 1 的創造
工程層:從 Day 1 到 Day 2 的存活
決策層:在 Trade-off 中前進
如果未來要做另一個 AI 產品,記得問自己:
從 0 到 1:
從 Day 1 到 Day 2:
產品架構設計:
從 0 到 1,我們創造了價值。
從 Day 1 到 Day 2,我們讓價值持續。
這就是「AI 產品架構之旅」的完整意義。
感謝有看完三十天的你。
完整的原始碼在這裡。
我們有緣再見。🚀
也歡迎追蹤我的 Threads @debuguy.de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