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工智慧(AI)時代來臨,生成式 AI 在圖像、文字、音樂、程式碼等領域都具備顛覆性潛能。本篇從「為什麼會有中技社 AI 競賽」切入,並介紹中技社在 AI/資訊領域的貢獻與角色。
AI 本身是一項工具或能力,但若只有技術而缺乏創意,應用場景可能侷限。透過競賽,鼓勵參賽團隊將 AI 與跨領域想法結合,發展出具體應用(如教育、藝術、醫療、環境、遊戲等),讓 AI 不只是「模型」而是真正被用起來。
現代 AI 應用往往需要跨領域能力:資料科學、演算法、美感設計、人機互動、領域知識等。競賽場域提供「跨校跨系所」的團隊合作機會,學生與教師可以磨合、互補。中技社這類競賽正好扮演提供平台的角色。
許多 AI 應用若要落地,需要與產業、政策、使用者密切互動。競賽結果能為企業或機構提供創意驗證的原型,也可能成為進一步開發或合作的種子。舉辦競賽的單位可搭建學界與產業的媒介。
經年累月的競賽可以累積成果,也能讓後來者參考、學習。優秀作品常成為後續案例與參考。這些標竿案例有助於提升臺灣 AI 團隊整體實力與能見度。
以下是我從公開資料整理的幾個重點,為你在文章中提供參考依據:
雖然中技社不是典型的 AI 研發機構,但它在以下幾方面做出長期累積:
獎助、獎學金制度
舉辦創意競賽、活動
智庫、政策與研究論壇
下面是你可以在文章中撰寫或展示的重點,搭配競賽內容:
項目 | 說明 |
---|---|
競賽主題 | 生成式 AI 應用(不限領域):contentReference[oaicite:13]{index=13} |
報名期間 | 2025 年 4 月 10 日至 9 月 3 日(書面資料送達期限,以郵戳為憑):contentReference[oaicite:14]{index=14} |
參賽資格 | 教授與學生(博士/碩士/大學部)組成團隊。團隊人數 3 至 7 人(教授最多 2 人、學生最多 5 人):contentReference[oaicite:15]{index=15} |
獎勵機制 | 第一名 40 萬元、第二名 30 萬元、第三名 20 萬元、佳作 5 萬元(皆附獎狀):contentReference[oaicite:16]{index=16} |
評選流程 | 書面審查 → 初賽 → 決賽(包含作品展示與評審):contentReference[oaicite:17]{index=17} |
這些作品展示 AI 在藝術創作、自然語言、聲音處理上的潛力,也反映出參賽者從技術、風格、跨域整合的多重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