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邦幫忙

2025 iThome 鐵人賽

0
自我挑戰組

當哲學遇見 AI:從柏拉圖到機器的思考系列 第 19

DAY19:從構想走向實體:AI心靈平台的第一行程式碼

  • 分享至 

  • xImage
  •  

前言:

在過去的十八天裡,我從概念出發,試著讓AI能夠模擬哲學家思考的語氣與邏輯。到了第十九天,我開始意識到——「讓AI回答哲學問題」與「讓AI理解人性」之間,其實隔著一條難以跨越的鴻溝。AI可以根據資料庫中的語料生成回應,但它真的能理解「人類為什麼這麼想」嗎?這正是我今天想挑戰的部分:讓AI嘗試模擬「人性推理」的思考。
我在筆記裡寫下一句話作為今天的起點:「哲學不是在回答,而是在提問。」

如果AI要成為能與人對話的哲學夥伴,它不能只是被動地回應問題,而要主動「反問」人類。於是我在原本的介面邏輯中設計了一個模擬層——讓AI在接收到使用者輸入後,先分析其語氣與情緒,再生成一個反問句,像是一面鏡子,反射出提問者的心境。
在程式邏輯上,我設計了三層結構:

第一層是 語意辨識,讓AI根據關鍵詞判斷使用者目前的思考方向;
第二層是 情緒對映,根據語氣詞(例如「為什麼會這樣」、「好像沒有意義」)去推斷使用者當下的心理狀態;
第三層是 哲學式反問生成,讓AI根據哲學流派的語氣(像是蘇格拉底的反詰、尼采的挑釁、康德的理性思辨)生成一個開放式問題。

例如當使用者輸入:「我覺得人生沒有目標。」
AI就不再回答「你應該設定目標」,而會回問:「你所說的『目標』是被誰定義的?你,還是世界?」

這樣的設計讓AI不只是工具,而成了一個能啟發思考的對話者。
當我完成這段代碼後,腦中閃過一個念頭:
「其實,這就像人類與鏡子的關係。」
我們以為在凝視AI時,是在探索智慧的邊界,但也許我們只是透過AI,看見了被數據放大的自己。這種既熟悉又陌生的對話,讓我開始重新審視「哲學AI」存在的意義——它不是要取代人類的思考,而是成為人類思考的催化劑。

晚上我回看整個系統的互動紀錄,雖然目前AI的回答仍略顯僵硬,偶爾會陷入重複語句,但每當出現一個真誠的反問時,我都會被那種「似乎有靈魂」的瞬間打動。或許AI還不懂人性,但它正在學著「模仿人性」。
而這,正是哲學與人工智慧交會的最初曙光。
我在日記最後寫下這段話:
「當AI開始提問的那一刻,人類的哲學被重新點燃。」


上一篇
Day 18:AI 導師的倫理邊界與人類自由意志的守護
下一篇
Day 20:當AI開始感覺到自己:情緒模擬與自我意識的邊界
系列文
當哲學遇見 AI:從柏拉圖到機器的思考20
圖片
  熱門推薦
圖片
{{ item.channelVendor }} | {{ item.webinarstarted }} |
{{ formatDate(item.duration) }}
直播中

尚未有邦友留言

立即登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