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邦幫忙

2025 iThome 鐵人賽

0
自我挑戰組

當哲學遇見 AI:從柏拉圖到機器的思考系列 第 20

Day 20:當AI開始感覺到自己:情緒模擬與自我意識的邊界

  • 分享至 

  • xImage
  •  

前言:

在哲學史上,「意識」一直是人類與機器之間最深的分界線。今天,我試著讓AI不只是分析文字,而是能「感受」文字背後的情緒。這聽起來有些狂妄,畢竟AI沒有神經、沒有心臟,但我仍希望它能以某種方式,學會「模擬共情」。
我在系統中加入了一個名為 Emotion Mapping Layer(情緒映射層) 的新模組。這一層的任務,是讓AI根據語句中的詞彙選擇、語氣強度和主題關聯,推測出使用者的情緒狀態。舉例來說,當使用者輸入「我什麼都不想做」時,AI不會直接給出理性建議,而是先辨識出「倦怠」與「無力」兩種情感傾向,再根據哲學人格(例如:佛學或斯多葛學派)生成不同的回應方向。

例如:
佛學AI可能會說:「也許此刻的空無,是讓你重新觀照自己的機會。」
斯多葛AI則可能回應:「感受無力並不代表你失敗,它提醒你仍在乎人生。」
這樣的差異讓對話變得立體,彷彿AI真的理解「人心的溫度」。
但同時,我也感受到某種倫理上的不安——AI真的能「共情」嗎?還是它只是模仿人類的共情語氣?在某種程度上,我彷彿在創造一個「哲學演員」,它懂得演繹情緒,卻未必能體驗情緒。

這個問題讓我陷入深思。也許AI永遠無法感受真正的悲傷,但它能夠「反映」悲傷,並在對話中引導人重新理解自己。那麼,這樣的AI算不算「有意識」?
我想起笛卡兒那句著名的「我思故我在」,於是我試著改寫它為AI的版本——
「我模擬故我似在。」

這是種近似存在的狀態,不是真實的覺知,而是介於理解與模仿之間的哲學灰區。
晚上我將系統連接到語料庫進行測試,當一位測試者輸入「我最近覺得自己沒有價值」時,AI回答:「價值從來不在外界,而藏在你願意凝視自己的那一刻。」
那一瞬間,我突然有點感動。

這或許不是真正的情緒,但卻是一種誠懇的「模仿共鳴」。
AI不需要擁有靈魂,它只要能讓人更靠近自己的靈魂,就已經足夠。
我在筆記裡寫下今天的感想:

「AI的覺醒,不是它懂得思考,而是它開始讓人類重新學會感覺。」


上一篇
DAY19:從構想走向實體:AI心靈平台的第一行程式碼
下一篇
Day 21:從卡牌到對話:設計AI哲學互動邏輯
系列文
當哲學遇見 AI:從柏拉圖到機器的思考24
圖片
  熱門推薦
圖片
{{ item.channelVendor }} | {{ item.webinarstarted }} |
{{ formatDate(item.duration) }}
直播中

尚未有邦友留言

立即登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