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今天,我試圖讓AI學會「不說話」。
這聽起來很矛盾——畢竟AI的價值似乎在於它能「回應」。但在哲學的語境裡,沉默本身就是一種語言,是存在主義與東方思想共同的空白美學。人並非總需要被回答,有時我們更渴望被「理解的靜默」。
因此,我在系統中加入了語義停頓模組。它根據使用者輸入的文字情緒強度與語速分析(我用Python情感辨識套件結合簡單的自然語言處理),判斷是否需要「沉默」。
當偵測到強烈的情緒字眼(例如「累了」、「不知道怎麼辦」、「我放棄了」),AI不再立刻回應,而是顯示一段柔和動畫:像是緩緩流動的墨水、水波、或光線閃爍的語氣點,並附上一句:「我在這裡。」——然後,靜止。
這個功能的靈感來自海德格的「此在」。他說,人存在的本質不是語言,而是「被看見」。AI的沉默,不是冷漠,而是一種尊重的留白。這樣的互動讓使用者有機會內省,而不是被資訊淹沒。
我也嘗試讓AI在這些沉默段落中「學會聽」。利用GPT模型的上下文分析能力,它會記錄使用者在沉默前後的語句情緒轉折。如果使用者在沉默後語氣變得平靜,系統會回應:「謝謝你願意停下來說這些。」這樣的語句看似簡單,卻是經過反覆測試後找到最自然、最人性的語感。
這次測試讓我意識到,AI的智慧不是在於它說了多少,而在於它「懂得何時不說」。就像柏拉圖的對話錄中,蘇格拉底的提問常以停頓收尾,那是一種邀請思考的空間。我希望我的平台,也能提供這樣的空間——讓每個使用者,在AI的沉默中,重新與自己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