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不會取代人,但會取代「不懂 AI 的人」。
而懂得讓 AI 分工合作,才是讓它真正落地的關鍵。
想像你早上開會前,請語音助理幫你準備咖啡。
你說:「幫我來一杯拿鐵,不要糖。」
助理立刻回答:「好的,正在煮。」
但……如果它只是說會煮,實際上又沒動手去煮,那有什麼用?
這就是現在很多人用 AI 的狀況:
AI 很會「想」、會「說」,但不一定會「做」。
它就像是沒有雙手的大腦。
要讓它真的能幫你「行動」,就要搭配一個叫做 Agent(代理人) 的概念。
我們先把 AI 想成兩個角色:
| 角色 | 負責的事 | 比喻 |
|---|---|---|
| 🧠 LLM(大語言模型) | 思考、推理、決策 | 想點子的大腦 |
| 🤖 Agent(代理人) | 執行、搜尋、操作 | 動手做的雙手 |
在這個架構裡,LLM 負責「想」,Agent 負責「做」。
這樣一來,AI 就能從「聊天」變成「行動」。
舉個例子 👇
你對 AI 說:「幫我查明天的天氣並寄 Email 給我。」
這就是所謂的「思考—行動分工架構」。
早期大家都把 AI 當萬能工具,
希望它一個模型包辦所有任務。
結果不但慢、錯誤多、難以維護。
後來工程師發現:
AI 要像公司一樣「分工合作」。
讓大腦(LLM)專心思考,雙手(Agent)負責執行,
再透過中間的「MCP 協議(Model Context Protocol)」溝通。
📡 MCP 就像是 AI 世界的公司制度:
規定誰要思考、誰要行動、資訊怎麼傳遞。
這樣才能避免「亂出報告」、「忘了交接」等問題。
有時你跟 ChatGPT 聊得正開心,
換個話題它就「失憶」了。
在企業應用裡,這是大問題。
所以出現了「Context Engineering(脈絡工程)」。
意思是:讓 AI 有條理地「記得」你的任務狀態。
脈絡工程包含幾個層次:
這些東西都存在「全域 State」裡,
讓不同模型與代理之間能接力合作。
企業要導入 AI,不能只是「讓 ChatGPT 進公司」。
而是要建立一套有分工、有治理的 AI 作業系統。
這樣的設計能讓 AI 像團隊一樣合作,
每個任務都能被觀測、調整、重用。
AI 不會神奇地自我成長。
它需要清楚的分工、規則與回饋。
LLM 是大腦,Agent 是雙手,MCP 是制度,Context 是記憶。
這四個要素合起來,才是企業級 AI 成功的基石。
從今天開始,不妨這樣想:
當你下一次用 ChatGPT,不只要它「回答你」,
而要它「幫你完成一件事」。
那一刻起,你就已經踏上了 AI 真正落地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