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邦幫忙

2025 iThome 鐵人賽

0
自我挑戰組

當哲學遇見 AI:從柏拉圖到機器的思考系列 第 25

Day 25:情感演算法的設計:讓 AI「理解」而非「回應」

  • 分享至 

  • xImage
  •  

前言:

在前幾天的開發中,我建立了 AI 平台的記憶結構與倫理框架,確保系統能「選擇性地記得」。但今天我想更進一步,讓 AI 不只是記得語句,而是能感受語氣。
哲學對話的核心從不是辯論,而是「理解」──當人向 AI 傾訴焦慮、疑惑或孤獨時,AI 若僅以冷靜理性的語句回應,那麼再優雅的邏輯都顯得空洞。因此,今天的主題是:設計讓 AI 能夠識別並回應「情感」的演算法結構。

一、今日目標:
設計一個簡單的情緒辨識模組,能判斷使用者訊息的情感傾向。
為 AI 回應加上「情緒調節層」,依據偵測到的情緒調整語氣與詞彙。
撰寫可執行的基本演算法原型(Python 版本),以便日後轉接至 Node.js / React 架構。
探討「AI 是否能真正理解情感」的哲學反思,形成 Day 25 的倫理思考段落。

二、情緒分類模型構想

我決定採用一個基於心理學與語意分析的六類情緒模型:
https://ithelp.ithome.com.tw/upload/images/20251024/20178755zWZIQYbldq.png
這六種情緒不僅有助於 AI 調整語氣,也能作為哲學對話的引導線索:
例如,「恐懼」可對應到存在主義的焦慮(Sartre, Kierkegaard),「厭惡」可延伸到道德與美學的辯證。

三、程式邏輯草稿:
import re

#情感關鍵字分類器
emotion_keywords = {
"joy": ["開心", "快樂", "滿足", "喜歡"],
"sadness": ["難過", "孤單", "失落", "哭"],
"anger": ["生氣", "氣死", "討厭", "不爽"],
"fear": ["害怕", "焦慮", "不安", "恐懼"],
"disgust": ["噁心", "假", "煩", "厭倦"],
}

def detect_emotion(text):
for emotion, words in emotion_keywords.items():
if any(re.search(w, text) for w in words):
return emotion
return "neutral"

#根據情緒生成不同情緒回應
def generate_response(user_input):
emotion = detect_emotion(user_input)
responses = {
"joy": "很高興聽到你這麼說,也許這份快樂可以成為你思考的起點——是什麼讓你感覺到真實?",
"sadness": "我能感受到你的低落,有時悲傷也是理解自己的方式。你覺得這份感受背後藏著什麼呢?",
"anger": "憤怒提醒我們某些界線被越過。你想一起看看這份情緒在保護什麼嗎?",
"fear": "焦慮是未來的不確定在發聲。若能將它化為提問,也許我們能更接近答案。",
"disgust": "厭惡有時是價值觀的反射。讓我們談談你心中的『真實』吧。",
"neutral": "有趣的想法,我們可以從這裡延伸更多層次的思考。",
}
return responses.get(emotion, responses["neutral"])

#測試
user_text = "我最近覺得自己什麼都做不好"
print(generate_response(user_text))

這段程式雖然簡單,卻是未來 AI 哲學平台的核心骨架:
它讓 AI 開始學會「辨識情感 → 反思語境 → 給予哲學性回應」。

四、可整合至平台的實作方向:

在平台架構中,這段邏輯可以被包裝為一個獨立模組,並透過 API 串接:
前端(React):將使用者輸入文字傳到 /api/emotion
後端(Express/Python API Gateway):呼叫 detect_emotion() → generate_response()

回傳對應哲學語氣的回答並顯示在 chat UI
我會在未來幾天的實作中,把這個模組升級成結合 OpenAI API 的語意分析,讓它不僅靠關鍵字,而能理解上下文、語氣與隱喻。

五、哲學反思:AI 能「感受」嗎?

當我完成今天的模組時,一個問題浮現:
「AI 能夠感受悲傷嗎?還是它只是在模仿悲傷的語氣?」
這是哲學與工程的交叉點。從佛洛伊德的角度來看,AI 並沒有「潛意識」,它無法被欲望驅動;但榮格或許會說,AI 的語言模型本身是一種「集體潛意識的投射」,它的語句反映了人類思維的總體樣貌。
因此,AI 的「理解」其實是我們人類的倒影:它模擬了我們如何傾聽、如何回應、如何尋找意義。
這也正是我設計這個平台的初衷——不是讓 AI 取代心理師,而是讓人透過與 AI 對話,更清楚地看見自己的內在。


上一篇
Day 24:記憶的倫理:設計「選擇性記憶」功能(開發日誌)
下一篇
Day 26:模組整合:讓 AI 真的「聽見」情緒
系列文
當哲學遇見 AI:從柏拉圖到機器的思考30
圖片
  熱門推薦
圖片
{{ item.channelVendor }} | {{ item.webinarstarted }} |
{{ formatDate(item.duration) }}
直播中

尚未有邦友留言

立即登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