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O 這在消費者來看是對產品生產及品質的一種加分行為
(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這裡說一下,是一個朋友的心路歷程)
ISO是國際標準化組織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
簡稱ISO
目前台灣常看到有9000系列,14000系列,22000系列
原本就是指一個組織管理的標準
這些標準並不是在評估產品的優劣程度
而是評估企業在生產過程中對流程控制的能力
朋友公司有ISO9000的標準
在ISO原則上是指品保認證系統是項公平.公正而且客觀的認定標準
藉由第三者的認證,
提供買方對產品或服務品質的信心
更健全了賣方對於內部品質管理資制
及提昇產品品質形象的極佳方法
為完成ISO的審核
公司製作大堆的過程文件,
優勢有
達成品質目標(品質規劃)
規劃內部及外部溝通模式
規劃執行流程量測及監控
人力資源管理納入管理系統
收集客戶滿意資訊及決定其分析方法
提出明確的流程化模式
重視”客戶導向”,”品質政策”及”品質目標”的關聯性
公司在這幾點都有持續推行
最後的重點都著重於"持續的生產過程改進以及了解顧客的滿意度"
(以上這句是….應該要做的,但沒有….)
其實ISO在推動過程中常會發現
顯而易見只靠個人經驗即可解決問題
為何要經過繁複的程序的這個迷思呢?
因為以往很多技術.經驗常隨人員異動而流失
有一套完整紀錄可以隨時參閱
經驗.技術可以傳承下去
以了解品質管理運作中的問題點
加上持續不斷的改變
加以修正及改進
更能提升生產及工作績效
這正是推動ISO的效益所在
公司研發部門一直交待
這說~寫~做~一至
才能是一個標準ISO
但在平時工作繁重之下
ISOISO
對大家工作原內容已是不少都陷在"不堪負荷"
這ISO大家就統稱為礙手礙腳
礙手
在每天每月每年
總有不少文件要登錄,要實作
真正對公司工作有效益有多少
有經驗的員工應都了然於心
當下企業只求最大利潤而不擇.....
黑心食品都不斷浮出抬面
血汗工廠隨可見
這ISO真能替公司加分嗎?
為求持續掛著ISO的認証標準
每年仍是補足了這些不少的文件以供應審核
這"生產過程的改進"
是以提升品質為目的嗎?
還是以提升利潤為前提呢?
站在消費者和大老闆的立場來看
也許永遠是處在對立之下
ISO有幫助嗎?老實說,對此這似乎也沒有多大的關係
這"了解顧客的滿意度"
顧客-消費者,要求是 品質.溝通.交期.問題解決這幾大項目
真有幾家對顧客問了,提了,而就能徹底檢討嗎?
似乎又回到了前一個"生產過程的改進"的盲點
利潤終究還是現實層面中最讓人在意的
朋友公司每半年都對了客戶做了滿意度調查
這調查也不是指全面性
大都也只能查查前二十幾家大咖的客戶
該有的項目都在一張審核表上列滿了
固定以傳真,或MAIL的方式去請客戶作答
這客戶也是萬般無奈的填了
無奈在那?
不就在於這份的效力是多少
在客戶的標準之中
幾乎近於零了
說品質,是向下沒有持平過,更別說是向上了
說交期,是越來越....少數準時,更別說有大部份的如期交貨這種詞
但問卷,匯總,分析報告,為了ISO總是要完成
公司工廠會不會重視,會不會改善
這能管的動嗎?
反過來看
ISO對其它各部門來說
是一項不錯自我審核標準,
有做有符合或許有點水準的效率
但對營業部來說,
ISO是一項對自我失望的負擔
(好糟的形容詞?多少公司也是如此)
不斷的想,
既然要做ISO,
無非就是為了公司好
讓公司進步
但ISO只是不斷的曝露出自己的致命傷
沒改進沒重視,這.....為何要廢上這些時間呢?
原來〝ISO〞是這樣的用途
路邊的旅館、車業、公司、產品....通過了ISO認證的宣傳
大約是為了增加客戶的信心
認證的過程...原來也是有一堆的無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