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提到說台灣做RPA的還很少,如果有興趣會先用PoC (Proof of Concept) 試試水溫,驗證技術可行性。先前有聽中國的同事說搭上AI全盛風氣,對岸的企業很敢導入RPA,比較普遍的方式是選擇自己跟廠商買,然後聘請顧問導入,等於是自行添購一個虛擬勞動力。我最近手上遇到比較特殊的案子,A客戶是外商金融保險業,集團的新加坡分部當起了reseller要租用機器人給泰國、印尼、馬來西亞不同國家,所以透過香港引薦了這個生意給台灣。
對A集團的台灣公司而言,可以想像硬被毛遂自薦外派一個歪國人到台灣處理local的業務,工資比較貴不說,這個人還不是歸自己管的…,情勢所趨,東南亞各國都很給面子的花了比較多錢跟友邦買了Robot,由新加坡中央控制散佈各國的機器人。 就是業界俗稱的CoE (Center of Excellence) 卓越運算中心,換句話就是機器人派遣中心。
談到Business Transformation, 可以分兩種做法: 中心化(Centralized) 和去中心化(Decentralized),更精確的說這個case就是許多外商都愛的 IT-Centralized。
好處在於有個地方可以有效收集、整理和分享大家的知識經驗&公版格式給不同國家,同集團內的RPA policy也能保持一致;而缺點就是比自己維護更花錢、資安問題,即時性和必要性的疑慮 (因為組織政治因素集團間難以共享知識,每次要修改程式得委託CoE上版)等等…。
為什麼可以這樣玩呢,因為RPA 的架構總括可以分成 Interactive Client (開發介面), Runtime Resource (運算單位), Control Room /application server (控制中心), 和Database (資料庫),他們可以互相分離,有些軟體廠商像市占最高的Uipath就是拆開來賣,所以A集團的新加坡公司才當起了二房東把 Runtime Resource 用虛擬桌面架構 (VDI) 的方式出租給鄰居國家。
一個Interactive Client和Run time Resource的最低規格要求如下 (以Blueprism version 5為例)
使用5~7年內電腦應該都沒什麼問題,所以在硬體上面,若企業有閒置資源那就幾乎不用額外花錢,甚至可以賦予舊機台新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