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邦幫忙

第 11 屆 iThome 鐵人賽

DAY 2
0
Software Development

敏捷 30 天養成計劃系列 第 2

敏捷幼幼班~敏捷能吃嗎?

https://ithelp.ithome.com.tw/upload/images/20190903/20106486n6C631YRK2.jpg
敏捷的由來
『敏捷』(Agile)一詞的由來是 2001 年由 17 位軟體開發的專家們齊聚在美國猶他州雪鳥滑雪場聚會時提出,這群人也就是敏捷宣言的發起者。這次的聚會也提出了著名的『敏捷軟體開發宣言』與『敏捷 12 原則』。這群人中包含了幾位大家熟知的軟體圈大師 Kent Beck(極限編程的創始人)、Martin Fowler(知名著作『重構』的作者)。

瀑布開發方法 vs 敏捷開發方法
談到『敏捷開發方法』(Agile Methodology),就會提到另一種開發方式稱為『瀑布開發方法』(Waterfall)。1970 年,Winston W. Royc 提出一種『瀑布開發模型』,將軟體的開發分為幾個階段,分別為:

  1. 系統需求(System and software requirements):撰寫產品需求文件。
  2. 分析階段(Analysis): 分析需求與商業邏輯。
  3. 設計階段(Design): 將需求進行軟體的架構設計。
  4. 實作階段(Coding):開始進行開發實作與整合。
  5. 測試階段(Testing): 測試驗證需求,並找出系統缺失進行修正。
  6. 營運階段(Operations): 安裝、整合、上線與維護。

這個方法,需要對需求與技術有充分的了解後,才能進行設計與實作,最後經過驗證階段的確認,產品才能上線營運。整體所需要的時間比較長,優點是『完整的規劃,讓進行時比較流暢,有明確的時間、需求範圍』,但缺點是『完美計畫通常趕不上變化,有固定的時間及需求產出物,也表示發生變化時,在不影響時間(Time)與範圍(Scope),只能犧牲成本(Cost),包含投入更多人力或加班。此外,在上游卡住時,下游也只能等待,無法幫忙,最後犧牲的通常是實作階段的人力投入更多,或是測試階段犧牲品質。』

什麼是敏捷?
什麼是『敏捷』?很多人聽到『敏捷』第一個直覺就是開發的速度會比較快,開發的時間會比較短。但是實際上『敏捷』所提倡的觀念並不是速度比較快或時間比較短,而是面對不確定的事能具備快速反應的敏捷能力。

很多人都認為導入『敏捷』後,很多困難或複雜的事就會迎刃而解,但是實際『跑過敏捷』(這裡故意用『跑過』是指像是儀式般把流程跑完)後會發現事情不僅沒有更簡單,而且變得比還沒跑敏捷前更複雜了。但事情的複雜並不是跑敏捷才複雜的,而是跑了敏捷後問題越容易浮現出來。

從過去的經驗裡,我發現如果只是一味的想透過敏捷來解決問題,到最後問題並不會比較少。但如果是理解敏捷的精神,透過小規模嘗試,(Divide & Conquer),持續的迭代,找出問題對症下藥,不僅產品,團隊的效能也會越來越好。
那什麼是敏捷呢?我覺得『敏捷』不僅是方法論,而是你可以試著驗證個人、團隊、產品、組織面對問題的態度是否也『敏捷』。『敏捷』不該只是口號,做比說更重要,失敗比成功更有價值。

其實我不喜歡談『敏捷』,而是喜歡反思我們面對事情的心態是什麼?世界上唯一不變的就是改變,你接受不確定性嗎?你接受快速嘗試,持續優化嗎?你同意『導入敏捷』最重要的是先改變自己嗎?

分享一篇文章『以敏捷為名,卻變得更不敏捷》敏捷法不出錯的六大關鍵』,我只能說『敏捷、敏捷、多少罪惡假汝之名以行』。敏捷值不值得吃呢?吃的目的是活下來。如果吃了一個東西沒辦法幫助你活下來,而且還會死更快,你就該在吃之前好好考慮清楚。

原文請參考:【文思不藏私】 敏捷幼幼班~敏捷能吃嗎?


上一篇
敏捷幼幼班~敏捷適合的時機
下一篇
敏捷幼幼班~敏捷宣言知多少
系列文
敏捷 30 天養成計劃30
圖片
  直播研討會
圖片
{{ item.channelVendor }} {{ item.webinarstarted }} |
{{ formatDate(item.duration) }}
直播中

尚未有邦友留言

立即登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