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教育產業做線上課程,如果有十大常被問的問題,這題肯定名列前茅。
如果要談廣義的「線上課程」V.S. 「實體課程」的差異,可能三萬字講不完。有些討論的側重點在傳統義務教育全面線上化、教育普及率、商業模式的考量,這些思考的維度各有不同。
所以在本篇文章裡,我們只專注討論「程式課程」的線上教育。
呈接我先前在文章中提到的,我認為學習很重要的其中一個關鍵是,找到適合的方法。每個人的學習習慣、能接觸到的學習資源、學習的目的與目標都大有不同,只有最適合的方法,沒有「最好」或「最有效」的方法。
程式教育基本上除了觀念的理解之外,同時仰賴大量的實作練習。
以下我們從和「學習」本身最切身相關的兩者,學生與教學者的角度,來討論線上課程優勢在哪裡,可以做到哪些實體課程很難做到的事:
「方便」是線上課程最廣為人知的優勢,同時也是兩面刃。時間和空間的彈性,讓許多原本可能根本不可能接觸到優良學習資源的學生,有了同樣資源。平常工作到晚上九點但仍然想進修、住在國外但仍然想以中文學習、離島偏鄉大夜班。這些輕易可以阻擋學習的強烈限制,只要有網路和電腦,以線上課程的方式都可以順利克服。
但之所以是雙面刃的原因,就是因為「太方便」,買了之後隨時都可以讀,總是會想著那我明天在讀,也就永遠都不會讀。不像實體課程,強制力稍微高一點點,畢竟錯過就少上到一堂課的內容。實體的出席率雖然往往比線上高出許多,但有沒有學到就不一定。這邊之所以說強制力只高了一點點的原因,大家可以想想同樣的狀況,繳月費吃到飽的健身房服務,也總是有許多人不會去。
另外一個直得討論的時間因素是,每個人的學習速度不同,同樣建議 8 週完課的課程,可能有些學生可能因為時間安排或是學習速度的關係需要 16 週才能完成。這時候線上的彈性便是很好的優勢,錯過的課程可以補課、重聽、複習。實體課程可能同樣有相同的輔導機制,但對於落後的學生而言,要一邊複習落後的進度一邊參與規定進度的課程,都會有相當的難度。
你今天在咖啡館學coding了嗎?
程式教育基本上除了觀念的理解之外,同時仰賴大量的實作練習。方便複習與練習,這點在寫程式這種講究「熟能生巧」的技術上,更是格外重要。
如果是文字說明,在電腦上閱讀有許多方便的工具可以加快複習效率(筆記重點、快速搜尋與標籤等等),節省大量反復查找的時間。若是 demo 示範,影片的反覆播放複習起來絕對比真人教學看過就忘要來得有效。至於練習,現在的課程已經可以做到以 auto-grader 自動批改有標準答案的程式碼練習。這樣的練習功能直接與課程內容結合,學生可以在讀完一段概念後,馬上動手練習的模式,以線上的介面會來得友善與有效許多。教學可以利用教學內容數位化的過程,建立常見問題集或是標準答案範本,也可以有效幫助教學者回答學生的問題,也可以省掉一一批改的時間。
先前在這篇提過,像 Udacity, ALPAHA Camp 這種從零基礎到可以就業的全套式課程訓練,往往需要至少 30 週的時間。當學習的時間長、教材也越來越多時,線上對於學習紀錄的保存和搜尋相對友善許多。
對教學者來說,線上學習紀錄的留存,我認為是在提升教學體驗和課程品質上極其重要的依據。
學生到底實際看了課程的百分之幾?看了多久?練習題寫了幾題?作業是否點開來看過?影片有幾個觀看次數?這些在實體課程難以掌握的關鍵學習資訊,在線上課程中通通一目瞭然。一百個學生坐在台下聽課,實際有上有多少人全程專注在聽?有多少人的課本或筆電是有緊跟著老師上課的節奏?這些在實體教育現場,通常只能依靠老師與學生眼神交流而猜測獲得的資訊。若線上課程擁有自己的數據後台,過往的「猜測」現在都能得到數字的佐證。
當學生數量一大,幾千上萬筆的學習數據,則可以明顯觀察出,學生在一整套學習路徑中,在哪裡容易學不好、卡關、學得特別久。實體課程往往只能透過「考試成績」或作業來驗收學習成果。在線上課程中,學生在驗收之前的「學習行為」,可能就已經提供了許多資訊,而能夠及早介入提供學生需要的協助。
講了上面這些,怎麼線上課程聽起來很神奇?線上課程真的都沒有侷限嗎?
因為篇幅與鐵人賽要在每天的 23:59 截稿的關係,關於線上課程「不能」做什麼,我們下一篇繼續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