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邦幫忙

第 11 屆 iThome 鐵人賽

DAY 5
1
自我挑戰組

Hello, World! 線上課程學程式?你應該要知道的 30 件事系列 第 5

學程式,線上課程真的學得會嗎?——對線上課程的常見疑慮

  • 分享至 

  • xImage
  •  

本篇文章是 2019 it 鐵人賽的 Day 5,我跟我的隊友們 ,會在30天內每人每天完成一篇 it 相關的文章。你現在看到的是 Hello, World! 線上課程學程式?你應該要知道的 30 件事 主題系列文章,歡迎訂閱。


昨天的文章裡,談到線上課程問答集的經典問題:「學程式線上課程真的學得會嗎?跟實體班比起來呢?」並專注在線上課程的優勢,包括打破時間與空間的限制、方便複習與練習、以及學習紀錄的留存和追蹤。

在今天的文章裡,我們要來談談,線上課程的侷限,以及可以如何克服。同樣的,線上課程的討論範圍非常廣,因此我們依然聚焦在程式開發的學習上。

單純從「學習效果」的角度來談,許多不熟悉線上課程的人,經常會有以下幾點疑慮:

1. 在上課時無法獲取即時回饋

痛點:上課上到一半時,無法馬上「舉手」發問護得解答。

這裡我們已經假設,線上課程有良好的學習支援,如問題回答、作業批改等等,只是一切會以線上對方是進行,因此較難有「面對面」的即時性。就像傳訊息往來一般,一問一答間往往可能會有幾小時不等的落差。

但「即時性」是否必要?我認為也是件可以討論的議題。

程式語言的學習,除了開發技能本身之外,有很大一部分是在於訓練「解決問題」的能力。所謂「解決問題」的能力,包含了拆解問題、正確與有效地提問、找到適合的提問對象(或論壇)、並在吸收回饋之後落實到實作練習中。而練習的第一步驟,十分仰賴學習者在碰到問題時的應對。如果在學習階段每次遇到問題,都不經思考與查詢便能直接提問與獲得解答,實在很難想像到了職場上遇到問題時要怎麼辦。自己動手查資料解過的問題,肯定比別人直接送上詳解要來的印象深刻。

再來,隨時有人「即時」回答問題聽起來雖然很不錯,但即使是在實體課程中,也通常僅限於上課的幾個小時。如果是以「吸收新知」為主的上課,在多數的經驗中,學生通常都還在吸收新觀念的過程,在真正開始動手練習寫code 之前,往往在課堂當中提問的機率不高。如果是實作型、練習比例高的主題,則蠻適合老師示範、學生現場練並提問。但演練的過程,同樣要給足夠的時間,讓學生體驗「卡關 >> 拆解問題 >>試著查資料解問題」的過程,而不是以神燈精靈的角色隨時在旁回答問題。

2. 沒有「老師」與「同學」、沒有互動

這裡擔憂指的是線上的模式,回阻斷「老師」與「學生」間的聯繫,然而這樣的聯繫,又是教學裡至關重要的一環。

我先前曾在一篇文章中討論麻省理工社會學教授、臨床心理學家 Sherry Turkle 一書《重新與人對話》,討論現代人在科技物和網路主導下,生活裡的溝通方式所產生的巨變:在各種媒介上各說各話,卻沒有對話。

在線上課程的案例中,Turkle 更進一步地反省學習過程裡極為重要的溝通和討論。Turkle 指出,即使是最熱情的線上課程的先行者,都在主張並努力設計如何在線上課程裡加入更多面對面交談,因為相關研究指出:「在線上課程中,幫學生學好課程的最重要因素是人際互動和支持」。 這裡的人際互動和支持,有兩個方向和目的,一是「師生之間」和「學生之間」的溝通,二是情緒支持與學習討論等兩種不同的溝通目的。

確實,在我營運線上課程的經驗裡,與學生的溝通除了知識型問題之外,也有很大一部分是學習型問題(時間管理、動力不足)、與情緒問題(例如:家人不支持怎麼辦)。我自己也感到驚訝的是,透過書信或是課程平台的提問、線上工作坊(webinar)的互動、線上視訊會議諮詢的方式,已經滿足了不少上述兩者的需求。再輔以不定時的線下實體活動同樣能創造學生們持續學習30週的學習成效,學生們在時間與地緣允許的狀況下也會自發性地組織線下的讀書會、聚餐,跟一般實體班級常見的情形並無不同。

我認為這裡的關鍵是在於教學者與辦學者,是否刻意經營學習社群,線上線下如何協作互補,只是操作的手法與形式。線上程式教學以「學校」來定位的品牌的知名例子有:ALPHA Camp、Flatiron School 、Lambda School 等等,而這些學校都十分強調「學校社群」的概念。

「見面三分情」這件事也許依然放諸四海。以短期速成課程來說,也許把握機會見到講師那一兩次會是很關鍵的要素。但以長期課程配養信任感來講,以我觀察到的狀況,在線上課程依然可以建立相同的默契。

學習一定要在學校嗎?學校一定是實體的嗎?
https://ithelp.ithome.com.tw/upload/images/20190921/20120822zmoUfMpHA9.jpg

3. 完課率低迷

完課率是直得另外寫幾篇文好好討論的議題。但完課率低迷的確是線上課程經營者十分頭痛的一點。

許多學生註冊甚至購買課程,但沒有全部讀完,有些甚至沒有開始讀。完課率在線上課程的體現通常是是否有閱讀完章節內容、或是完成指定作業。這裡的假設是,如果沒有點開來看課程、沒有完課率,自然也就不會有學習成效。

實體課程通常比較少以「完課率」的概念來衡量學習成效,因為「出席≠學完」,即使實體課程可以看到學生做滿教室,也難以衡量學生到底有沒有「學完」,是否真的有在學習。相信大家在學習經驗中多少都有「人在心不在」,坐在課堂中但魂魄飛走的經驗。

有了智慧型手機之後上課時魂魄飛走又更容易了
https://ithelp.ithome.com.tw/upload/images/20190921/20120822OfiThSLHHy.jpg

也就是說,「完課率低迷」雖然是線上課程的痛點之一。但是否因此就導向了實體課程優於線上課程,那倒不見得。對於有心想學、學習動力夠強的學生,「完課率」這件事情不應是選擇「線上」或「實體」課程的考量點之一。而自覺動力不足的學生,是否參加實體班就能有效讓自己專注於學習?這也是當事人需要仔細自我評估。當自我動力不夠強的時候,便需要外力或是課程中的機制來協助學生維持動力,而「機制」這件事,在實體課程和線上課程同樣都有許多可以操作的空間。關於線上課程如何透過不同機制維持學習動力,以及線上課程要如何提升完課率,這在之後的文章中會陸續討論到,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先訂閱本系列文章。

小結

以上三點常見對於線上課程的疑慮,是真實存在的狀況。但我認為在適當的機制和經營下,都能夠有所突破、甚至創造出線上課程有彈性又有效果的學習模式。實體和線上這種空間上的限制可能是一翻兩瞪眼的事情,但教材的設計、課程體驗的設計、學生學習社群的經營都是動態且可以因應不同狀況調整的。跳脫「線上」與「實體」這樣的對比,我認為我們更應該思考的是以下幾點:

教學者如何在不同的情境中都創造出友善且能創造成效的學習環境?
學習者如何判斷自己當時的狀態適合什麼樣的學習方法和環境?
而教學者又能如何提供建議和分析來幫助學習者做選擇?

線上課程大哉問不小心又寫了三千字,我們明天的鐵人賽系列文繼續。


上一篇
學程式,線上課程真的學得會嗎?跟實體班比起來呢? —— 論線上課程的優勢
下一篇
線上課程風起雲湧,實體課程有哪些不可替代性?(上篇)
系列文
Hello, World! 線上課程學程式?你應該要知道的 30 件事30
圖片
  直播研討會
圖片
{{ item.channelVendor }} {{ item.webinarstarted }} |
{{ formatDate(item.duration) }}
直播中

1 則留言

1
TD
iT邦新手 4 級 ‧ 2019-09-21 23:50:50

學習動力真的很重要!

Yenting iT邦新手 4 級 ‧ 2019-09-22 19:28:12 檢舉

對啊~ 好的環境可以持續維持&創造動力~

我要留言

立即登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