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是 2019 it 鐵人賽的 Day 7,我跟我的隊友們 ,會在30天內每人每天完成一篇 it 相關的文章。你現在看到的是 Hello, World! 線上課程學程式?你應該要知道的 30 件事 主題系列文章,歡迎訂閱。
在昨天的文章〈線上課程風起雲湧,實體課程有哪些不可替代性?(上篇)〉裡,討論了沈浸式學習(Immersive learning)的優勢,以及在程式學習上的體現。我同時提到好的學習環境,應該要著重三者關鍵要素:思維、技術、社群。
我昨天討論到了沈浸式學習對思維養成的影響,今天則要討論技術和社群。為什麼沈浸式學習對技術和社群的養成重要?沈浸式學習只能透過實體課程來完成嗎?
先前提過,思維的養成,是在培養學習者思的方式,面對問題時如何思考與拆解、並且能夠解釋選擇解方的原因。
在程式教育的意義裡,我認為則可以體現在持續刻意練習的過程裡。所謂的刻意練習,指的是如下圖的學習過程。其中一個關鍵,是獲得該領域專家的回饋,並補強不足的部分。刻意練習若要以沈浸式學習的方式落實,除了在各個學習內容設計不同的練習形式之外(概念題、除錯、不同的專案實作、協作),也要輔以回饋。
先前的文章提過, 許多人會以為「立即得到回饋」對學習來說很重要。但我在認為,程式教育裡其中一項關鍵能力是「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隨之而來的「查找資料」的能力。因此,當學生卡關時,必須要有一段時間是自己嘗試解決問題,而不是馬上當伸手牌問身邊的老師。
「與其給他魚,不如教他如何釣魚」,同樣的道理在老師給予回饋的原則也同樣適用。而這樣的原則必須一貫之在學生不同的學習體驗中。「引導式」而非「填鴨式」的原則,必須體現在課文的觀念講解與示範、作業的設計、批改回饋。
舉例來說:當學生觀念錯誤時,與其直接跟學生說哪裡錯與正確解答時,不如以「可以往什麼方向思考或 google」來引導學生自行尋找解答。這樣一來一往的方式,肯定會比直接給解答還要費時。但也正是可以透過這樣一來一往的方式,老師能夠清楚指引學生每一步驟的思考與解題應該要往什麼方向走。這樣的「思考答題」也會比「抄程式」要來得印象深刻許多。也更能將給予回饋的方式多元化、生活化,而非只有制式的樣板解答,進而達到沈浸式學習效果,培養解決問題的技術能力。
普遍認為社群的要素有三者:人、平台、價值觀。
而在一個好的學習環境裡,通常最先被想到的則是人。線上程式課程的學校為例,品牌在形容自己的社群時,會提到「校友、學生、講師、核心成員」等等。所謂「耳濡目染」與身邊的人互動、感染、交流,就是社群在沈浸式學習的體現。
這個社群有什麼樣的人脈資源、什麼樣特質的人才,也很可能會在你心裡或腦海裡種下種子,幫助你日後朝類似的方向邁進。關於社群的好處以及資源,我在另一篇文章提過〈Networking 拓展科技業界人脈,你可以參與的開發者社群〉,在此就不贅述。
以上兩者,不論是技術或是社群的沈浸式體驗,我都不認為只能靠實體來完成。隨著線上課程的體驗設計多元化,並搭配數據分析同時結合適度的線下活動。實體只是創造沈浸式學習的其中一種方式,而不是唯一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