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邦幫忙

第 12 屆 iThome 鐵人賽

DAY 11
1
自我挑戰組

歐洲碼農的新手村任務系列 第 11

11/柏林的求職者輪廓

在柏林生活了兩年,在這個城市看到了各式各樣的人穿梭,柏林的文化因為各方移民而多元。除了大企業之外,許多的新創都在這裡設立,加上生活費用比歐洲其他首都便宜,吸引了全世界來自不同的人來到這裡。許多藝術家和藝術家在這個城市居住、創作和學習,讓這個城市變得很有藝術氣息。人口流動也相對頻繁。今天來帶大家看一看,在柏林找工作會遇到哪些人,可能是過去在台灣可能比較少遇見的族群:

如果你是學生/畢業生/junior level

柏林的碩士畢業生,來自兩種類別居多:一種是在他們原本的國家已經畢業,工作幾年之後,再來德國念書的人。一種則是在德國求學,還沒有正式在外工作的人。

先從第一種求職者開始談起:去年我在招募部門的實習生的時候,最後錄取的3個名額裡面有2個就是過去曾經有全職工作經驗的碩士生,這樣背景的求職者因為已經有過工作經驗,也會比較主動溝通工作目標,他們在工作後回到校園,也會帶著問題跟需求去學習,在學校的表現也比較傑出。因此第二種求職者(在德國求學,還沒有正職工作)就算是拿了德國學歷,但是沒有任何工作經驗的履歷,也會在這時候遇到挑戰。因此在學士、碩士期間找實習是很重要的,有些學程甚至還會把實習放在必修學分裡。

而在剛剛談及的實習生招募當中,另一名被我們錄用的求職者,雖然沒有實習經驗,甚至也不是本科系,可是靠著專案經驗(hackathon, 部落格文章, side project)在履歷海當中脫穎而出。如果你在學業跟工作經驗可能會輸別人,但是假若你對技術有熱情,對自己想做的事情付出了努力且堅持,仍然還是有機會可以被看見的。

如果你是mid-senior level

在柏林,因為跨海找到工作的人大部分會是落在mid-senior level。這個族群的人在工作已經至少有3-5年,在柏林這個新創林立的城市,即戰力幾乎是必須,相對的職缺量也是蠻多的。假設你是落在這個區段的工程師,基本上在技術上你可能已經找到學習的方向,知道可以怎麼樣辨識好跟不好的工作團隊跟環境。

在歐洲,一個工程師可以升上senior不僅僅是技術強度,同時也包含團隊溝通、與各部門團隊文化的適切性,也包含這個人在公司內外的影響力。下方我列出一個由engineeringladders所整理的圖表,大家可以想看看自己的技能點落在哪裡,分佈圖大概會是怎麼樣,有哪些人可以幫助你從外部評估你在這些量尺上的能力嗎?


(圖片來源)

如果想找manager/C level

前一陣子跟另外幾個資料相關的部門主管在討論,大家談及幾個蠻重要的點:

  • 小公司與大公司的專案技能可攜性
    有位在小公司擔任 data head,可是他在面試大公司的時候,過去的經驗卻常常不被大公司buy in。在求職的時候大家都很強調經驗可攜性,如何從自己眼前的專案,看見這個經驗未來更大的可能,並且讓面試官能夠認可你的專業,也是現在就可以開始做的功課。

  • 投資人與淺在客戶的重要性
    有一個data/AI lead然後去應徵CTO的位置,被對方問說有沒有投資人的connection。之前我在面試另外一間顧問公司的data/AI lead的時候,也是被問說你有沒有淺在客戶的connection可以帶過來。這個條件雖然不是must have(因為後來也有拿到offer),但是仍然是一個很有趣的經驗。

一開始有點沒想到怎麼公司會這樣問,後來去想其實也不難理解,越往上層走對公司影響層面是越大,對公司來說即便你是技術人員,但是背後有厲害的客戶窗口跟投資人窗口也是一種資產。這點給想在技術圈往上走的朋友們一點參考。

  • 另一種面試CTO的機會
    然後談到CTO工作可以怎麼找,就有人分享,某間新創A缺CTO然後那間新創的投資人,以前投資過另一間公司B後來公司B蠻成功的告一段落了。然後投資人就直接介紹B公司的CTO去A公司。

個人覺得在不同求職市場的時候,該市場的面試官可能會採取跟你過去價值觀不同的優先順序去評斷一個人才,同時你也可能會遇上來自不同背景的競爭者。對於面試官可能看重的價值,還有對於競爭者的知己知彼的了解,對於調整自己的求職方向也有助益。因此我在下面也舉了一些關於不同背景競爭者的例子。

柏林的人口組成


(圖片來源)

柏林人口組成的多元,常常在街上除了可以聽到德文和英文之外,也時常可以聽到土耳其文、俄文、西班牙文、法文,偶爾會聽到中文、日文和韓文。這邊整理幾個

歐盟派

因為歐盟的緣故,整個歐洲的畢業生和求職者,要工作、要搬遷都是相對非歐盟工作者容易的。也因此會遇到很多來自歐洲各國的同事,這些同事們的共同點就是都是使用英文(非母語)當作工作語言。這些同事的文化背景,相較與德國文化較相近,同時他們也跟我們一樣算是移民,在心態上比較開放以及願意擁抱其他文化,大家也在文化差異、飲食差異的主題上很有共鳴。

俄羅斯烏克蘭波蘭派

這幾個來自比較偏東邊國家的同事,不一定會講流利的英文,但是一定會講自己的母語和德文。這點讓他們在求職過程當中可以比只會講英文的族群有另一塊市場。他們因為語言的關係也可以較快的融入德國生活。

亞洲派

對了,還沒講到台灣、中國、日本、韓國和其他在亞洲的國家。在這裡亞洲人雖然是在路上走五分鐘十分鐘就會遇見,但仍然在這個城市算是比較少見的臉孔。亞洲人因為文化跟歐洲文化還是有較大的不同,因此在談資(談話內容)上,會需要做較多的功課。像是歐洲各國首相是誰,足球賽最近踢到哪裡,小時候看的電視記憶也非常不相同。因此在聚會當中常常會發現亞洲人比較少話,一部分可能是因為語言,另一部分則是來自過去的文化背景。小時候時期的共同回憶,還有每天在媒體上曝光的內容其實都是文化差異的所在。

和亞洲同事,最常聊到的內容也包含美食和烹飪,大家對於歐洲的飲食習慣,都有心照不宣的體會。

印度派

印度之所以被我從亞洲當中另外挑出來討論,是因為他們的求職力真的太強大了! 也許是因為德國的環境相較他們過去的生長環境要好很多,聽到幾個分享都討論到,他們會為了求職的過程當中省錢,會兩個人分一個房間或者再多一點人分住一個房間。這點在台灣人社群當中則不太常聽到。

另外則是印度人彼此非常願意交流資訊,也很願意幫對方推薦、介紹工作。在這邊的求職市場,大家對印度人都有相同的認知,你雇用一個印度人,他會像拉起一串葡萄ㄧ樣幫你找到更多的印度人。這一點我也從他們身上學到許多,好幾個遇到的印度同事工作態度都很專業,也很願意主動交換求職與工作的資訊更透明,透過交流讓大家一起有更多工作的機會。

英語母語派

在這邊我把澳洲人、美國人、南非人跟英國人放在這個類別,如前一段提到,歐洲有許多工作者是用第二語言在另一個國家及生活,所以大家的英文講得也沒有這麼流利。一位澳洲同事也曾經說過,他剛搬來德國的時候,需要把他的用字簡單化這樣大家才比較聽得懂,有些字他可能講過,但發現大家聽不懂,就會再用比較簡單的句子陳述一次。所以仔細觀察的話,英文母語者也是蠻自成一個生活圈的,只是可能因為外表跟西方臉孔較相近,大家比較不會發現他們的聚集。

這一派的求職者我會歸類在競爭力有感的族群,由於台灣開發者的技術能力都蠻好的,但是英文溝通還是相對弱。英語母語派在自我行銷、團隊溝通上,有先天的語言優勢。這些軟實力會建議大家花一點時間學習與經營。

總結

基本上今天從面試官跟求職者兩個面相切入柏林求職市場。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

歡迎大家訂閱專欄,
對於這個主題如果有更多的想法,
可以在文章下方留言,
也歡迎在這個google問卷提問:https://forms.gle/aZPXa3ipTdi8HaLY8
或是拜訪不定期更新的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bymiachang.tw

我們明天見:)


上一篇
10/選擇恐慌症:跟資料科學有關的12種job title
下一篇
12/升級面試自信心的5個秘技
系列文
歐洲碼農的新手村任務30
圖片
  直播研討會
圖片
{{ item.channelVendor }} {{ item.webinarstarted }} |
{{ formatDate(item.duration) }}
直播中

尚未有邦友留言

立即登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