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一篇中,作者講述了他所認為的風險來自「不確定性」及「虧損的可能性」。
這一篇將繼續探討確認風險這個主題。
這一章中作者利用各種例子來解釋風險為什麼會發生,主要都可以歸因於市場情緒太樂觀,投資人會在不要求風險溢酬(risk premium)買得太高。
而什麼是風險溢酬呢?
報酬率 = 無風險報酬率 + 風險溢酬
直接帶入例子說明:
假如銀行定存現在是 1%
,你的投資組合需要 6%
的報酬率,這時風險溢酬就是 5%
。
也就是說風險溢酬指的是相對於無風險報酬,在承擔更多「風險」時所「多出來的報酬」。
那如果在額外承擔了較高的風險,可能是價位已經高到有機會回檔 10%~20%,若此時買進不能取得 5% 的風險溢酬,那麼這時候就不適合買進。
也就是說當市場情緒普遍樂觀,甚至已經接近了「隨便買隨便賺」這種狂熱情緒,這時候價位通常已經太高,但若選擇承擔高風險卻不要求額外的預期報酬的話,這時「風險溢酬就會消失」,甚至會遭遇虧損。
只有當投資人有效地規避風險時,市場才會提供適當的風險溢酬。
投資風險主要來自太高的價格,而太高的價格常常來自過度樂觀、懷疑與風險趨避不足。
作者最後提出一個關於風險他觀察到很有趣的現象:
他覺得可以稱這種現象叫做「風險的任性」。
也就是說因為投資人常高估自己確認風險的能力,所以有時會不自覺得過度保守對大家不喜歡的資產棄如敝屣,又對大家都看好的資產趨之若鶩。
會有這種弔詭存在是因為,大部分投資人決定一件東西是否有高風險,看的是品質,而不是價格。
而因為有時候因為價格過高時,就算是高品質的資產也存在著高風險,還是回到一開始說的「高風險主要來自於高價買進」。
風險的確認不容易,但從書中的投資哲學可以抓個大方向就是「高風險來自於高價買進」。
因此當離自己設定的目標價已經太高時,練習維持紀律耐心等待未來的回檔,不要有 FOMO 心態,就能避開很多不必要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