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邦幫忙

第 12 屆 iThome 鐵人賽

DAY 26
0

 

閱讀筆記心得

股息再投資

關於這本書中股利的內容看起來是 2017 年再重新出版時新增的內容,數據的統計有到 2016 年。

我們都知道複利的威力有多驚人,不論對於報酬與成本都是,而在討論「股利」的這個章節中,一樣也用一些數據來證實「股息再投資」的差別。

(圖片取自《約翰伯格投資常識》P.83)

 

從上圖可以看到,以最初在 1926 年投資 1 萬美金 到 S&P 500 為例子的話,經過約 90 年的時間,股價單純的成長最後是 170 萬美金 ;但如果進行股息再投資的話,最後的結果會是 5910 萬美金

從這個例子可以學習到的是,股息再投資這件事對於一個長期投資者是多麽重要的一件事,而美國券商中其實也不少有提供方便的 DRIP(Dividend Reinvestment Program),就是自動地將持有股票的股息直接再投資回去加碼原本的股票,如此一來才能產生長期複利的效果。

而美股中對海外投資人的股利都會扣除 30% 的稅,其實也是不低的一個成本,但美股普遍發的股利都不太多,或像是 波克夏、Amazon 甚至完全不發股利,因為他們相信把這些盈餘拿去再投資與投入公司成長,才是真正對公司與投資人來說雙贏的作法。

巴菲特的 4E 格言

巴菲特的 4E 格言:「費用(Expenses)與情緒(Emotions)是股票投資人(Equity investor)的最大敵人(Enemies)。」

在「大幻象」這個章節中,提到了 TWRR 與 MWRR 的概念,前面在學習資產配置的筆記中,當時查不到太多資料,所以其實有一點似懂非懂。

這邊作者的例子就蠻簡白易懂的,TWRR(時間加權報酬率)常見於主動基金在行銷自家產品時,計算年化報酬率時所用,參考了過往隨著時間成長會得到的報酬率,因此通常看起來很漂亮,但實際上這卻不會是實際去買基金的「投資人」會拿到的報酬。

舉個極端案例來說的話,一個資產規模 1 億美金的基金號稱有 30% 的報酬率(TWRR),因此許多投資人被這樣高的報酬率吸引而去投資這檔基金,總共吸引到了 10 億美金的資金,而最後投資人取得的加權報酬只有 4.9%。

這個 4.9% 不確定是怎麼算出來的,不過簡單理解的話可以想像你今天借 100 塊給別人一年後能收回 200 塊,是個 100% 的報酬率,但如果今天放大到要投資 100 億到某幾間公司,一樣要一年後收回 200 億應該沒這麼容易吧。

因此對於投資人來說真正該關注的是 MWRR(資金加權報酬率),這個數據可以真實的反映資金流出流入造成的影響,因為在真實狀況中,報酬率好的基金就會吸引資金流入,但表現不好就會流出資金。

而若是沒有注意到這個數值的差別的話,書中的例子計算後會產生 1.5% 的報酬差異,這也就是前面 4E 格言中所說的「成本」與「情緒」造成的結果。

這本書中間的章節很大部分在討論投資基金時的各種成本,包含了基金管理費成本、股利沒有被再投資的成本、被虛幻的報酬率唬弄的成本,甚至再把稅、通膨率算進去,長期下來投資人的報酬其實所剩無幾了,因此可以說珍惜生命遠離高成本的主動基金。

最後作者也提到嘉信理財集團的創辦人 Charles Schwab(查爾斯・希瓦柏)自己大部分的投資組合建立在指數型基金,雖然他自己本身就需要推廣自己家的主動管理基金與股票交易。

當人們問他,為何會有人想要投資管理基金,希瓦柏回答:「到處玩玩很有趣,人們天生就會想要挑選正確的馬匹。可是對於一般人來說,我比較推崇指數型產品。」

 

總結

今天討論了書中關於股利、基金報酬率的話題,瞭解了股息再投資的重要性,以及對前面一直不太懂的 TWRR、MWRR 又更懂一些。

其實看了這麼多章節,會發現雖然書中不斷的探討這些似乎微不足道的成本來推廣指數型基金,或許對於短線來說這幾趴根本沒什麼感覺;但因為長期而言,複利的效果不只會作用在報酬也一樣會作用在成本,因此才會需要盡可能地降低任何地方的成本。

 

參考資料

  • 《約翰柏格投資常識》第六章:股利是投資人的「最佳?」朋友
  • 《約翰柏格投資常識》第七章:大幻象

上一篇
《約翰柏格投資常識》筆記 (2):投資成本的重要性
下一篇
《約翰柏格投資常識》筆記 (4):資產配置建議
系列文
一個白天寫扣晚上炒股假日讀書工程師的投資理財筆記30
圖片
  直播研討會
圖片
{{ item.channelVendor }} {{ item.webinarstarted }} |
{{ formatDate(item.duration) }}
直播中

尚未有邦友留言

立即登入留言